从古至今,无论中国民间传说还是文艺作品,都不乏“鬼话连篇”的佳作,形成了一脉让人又怕又迷的“鬼文化”。所有作品中,最广为流传、被人所知的,还是要数《聊斋志异》。
在“职场”上不得志的蒲松龄,凭借这本奇书,名声饮誉海内外,也让他的故居——山东淄博蒲家庄成为人们吊古凭今的去处。故居小院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院墙上杂草枝木丛生,早已失去了人居住时的活力和生机。
跨入院门,便看见一尊白石雕刻的蒲松龄头像,颔首微笑,似乎早已看破俗世红尘,和他笔下的狐仙鬼怪一同逍遥自在而去。
院落不大,却也曲曲折折,一丛丛茂盛的竹子增加了许多雅致的情调,一道接一道的拱门串联起景中景,虚虚实实,倒真有点精怪隐匿其中、随时现身的错觉。院中竹前建有蒲松龄坐像,似乎是中年时代的他,书本放于膝上,右手理须,作沉思状。
如今院中早已无人居住,除保留原样的几间外,其余房间设立了陈列室,展有蒲氏家谱、蒲松龄手迹和他的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
随着详实的文字和褪色的图片,蒲松龄的一生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初入科场,县、府、道三试第一,“文名籍甚”。少年得志的他一心投身功名,准备一鼓作气走上人生巅峰,谁知此后的科考之路却像被下了“降头”一样坎坷,终生不得志。
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蒲松龄便是在这名为“聊斋”的书房笔耕不辍,写下了传世之作。
屋内家具陈设简单,灰砖白墙,自带一种读书人的清苦感。走在屋中,不难想象百年前无数个灯火荧荧的夜晚,蒲松龄将生活困苦、功名不顺的一腔孤愤都倾注在笔下,写鬼写妖,刺贪刺谄,从此打开一个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的对联恰如其分地点评了蒲松龄和他的传世佳作。
狐女青凤、爱笑的婴宁、痴情的聂小倩……若论起鬼怪,《聊斋志异》中的那些并未见得多么可怕,几百年前的蒲松龄或许跟我们有着相同的感受——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怪,而是人心。
《聊斋志异》历时40多年才最终著成,可谓艰难。然而这本书一问世变成经典,1715年去世的蒲松龄,即使300多年过去了,依然被人们记得,依然有这样一本传世佳作让人感怀他的怀才不遇。
眼前的书琳琅满目,《聊斋》已衍生出相关的学说学术。试想假使当年蒲松龄考取功名,封妻荫子,恐怕也就不会再有《聊斋》,而他也会融入官场,高高在上,失去了接触普通老百姓,过市井生活的机会。如今人们看《聊斋》的幸运,或许也是蒲松龄当年的不幸吧。(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