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
781、福津广严院
广严院,俗名柏林寺,是古代著名的阶州古刹,也是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建筑。“险崖栈道居天险,广严寺院乃壮观。”是武都八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位于福津河畔、甘川公路线上的广严院,距武都县城东30公里处三河乡柏林村,据《武阶备志》记载:广严院,在阶州东六十里,龙x山下,旧福津县北(唐宋时武阶郡治福津县所辖,故称福津县广严院)。始建于宋乾德年间,在南宋绍兴中为涨河水毁,无留尺椽寸瓦者。后迁而新建之,起于绍兴三十一年,落成于乾道九年,历经十二年之久,建成屋八十六,为堂二,为察十及钟鼓而悬之,度弟子十二人,寺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其寺座北朝南,在苍柏古槐掩映之中,寺内、有一株千年古柏,树围八米多,高…
782、西安大清真寺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大清真寺位于西安市鼓楼西北隅,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该寺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荣获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观之一。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
783、沁县普照寺大殿
长治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据清雍正年间《杭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间(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顺治(1644-1661)、雍正年间(1723-1735)屡有增建与修葺。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称的佛教寺院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将南殿、后殿及其附…
784、磁县塔院寺
磁州塔院寺又称“白塔寺”,位于河北省磁县城东北十公里白塔村,东连山东,南与河南接壤,四方风水甚佳,八方景致奇特。据史料记载,塔院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平原地区最早、最大、最宏伟的古寺院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赴五台山途径十里白塔集时,高僧法眼识圣地,将磁州东北乡“十里白塔集”之风水奏明汉明帝,并在这里兴建寺院。塔院寺几经兴衰,曾经历了三次大的建寺浪潮。北魏孝文帝曾亲临塔院寺礼佛,并为该寺院拨银三十万两,以助寺院香火。隋文帝杨坚当政期间,塔院寺建有文殊菩萨大殿,从此名声大振。唐太宗贞观九年本寺为盛行之极,僧众达百余人,大殿十座,实占地130亩…
785、长子小张碧云寺
始创年代不详。寺院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现存正殿,东、西厢房,占地面积约465平方米。正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台基高0.3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椽歇山顶。殿内梁架四椽檐栿通搭,后槽位置加了根内柱,栿上承平梁,平梁之上蜀柱、叉手承脊槫,转角铺作由昂之上再施“由昂”的“重由昂”做法,是典型宋代早期做法。柱头不施普拍枋、阑额不出头和斜搭在撩风槫与下平槫结点上的大角梁,仍保存了唐代的手法。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栱;檐下转角处为单杪三下昂,昂嘴均呈长尖琴面状;所有乳栿最终都压在真昂之上。大殿内明间上装有平綦,上面有精美的动物图案,色泽鲜明。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碧者,绿也。因庙院内下院…
786、那曲孝登寺
孝登寺,在那曲地区之那曲县(地区驻地距拉萨338公里)境里,位于县驻地那曲镇中心。孝登寺,由拉萨色拉寺吉扎仓管辖,创建于1814年,旧称“孝登呷尔巴”,亦称“霞登寺”。是那曲地区较有影响的大寺院一,始属宁夏玛派,后改宗格鲁派。该寺有扎仓2座:一座是米扎仓夏珠江赞贡贝林,简称“米尼扎仓”;另一座是局巴扎仓萨旺贡堆艾康里谢林,简称“局巴扎仓”。1950年以前有僧侣350人,现有-60人。孝登寺由-洛桑尊珠·丹白嘉措始建,距今已近二百年历史。该寺共任七代-,第七代-名洛桑萨职权土登格珠,据说此名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于1980年视察那曲时特意取的,当地人称他为“主康仁布钦”,现任那曲地区佛教…
787、绍隆寺
绍隆寺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叫做莲觉寺、灵觉寺。绍隆寺在“文革”前有灵塔近300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中国佛教史》中提及的铁舟海大师、观心大师等高僧。铁舟海大师系康熙母亲的师傅。“铁舟海和尚塔铭”的篆额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安葬僧人的灵塔有普同塔和单塔之分。普同塔,顾名思义就是不担任职务的普通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合葬处。单塔则是有功德的高僧世寿尽后的灵寝。原先那近三百座灵塔下绝…
788、仁寿甘泉寺
甘泉寺据《仁寿县志》记载,“甘泉寺在治东,明初刹也。佛殿自盾以上皆叠木而成,无一牝牡榫。”据寺内留存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募叩修路碑名记》载:“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可知甘泉寺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距今已有近580年的历史。甘泉寺建成之初,规模宏大,占地134亩,依其地势从高到低,建数重殿宇。然而,“献贼(张献忠)扰蜀时,烧其寺殆尽,惟佛殿火之辄息,贼恚,以刀砍门而去。至今焚处焦黑如帚许,门限刀痕四,入木皆二寸许。”(《仁寿县志》载)至建国初期,甘泉寺仅存二主殿及其厢房共两院。建国后,该寺又改作学校和乡政府驻地,文革中乡政府驻一殿及厢房全毁,重建新房。现仅存大雄宝殿一…
789、合肥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满法师卓锡弘化之所。总建筑面积3万2千平方米,可容纳常住僧人百人以上,满足各界信众礼佛、朝拜、听经闻法需求,也可供广大香客、游人参拜观光。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公元626年至649年)以前已建有开福寺,距今有1400年左右,相传慧满法师在此大演《法华经》,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渊济龙神,留下-利生、世代称颂之佳话。抗战中古开福寺被日军飞机炸毁。明代诗人龚志益在《游大蜀山》中赞叹道:“十年前此问岩阿,醉卧南窗共放歌”。清朝末年“蜀山雪霁”被评为庐阳八景第一景,今人的“蜀山春晓”亦列为合肥十景前茅。安徽省佛协会长、明教寺方丈妙安大和尚立下宏图大…
790、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西安城南约17.5公里的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建于公元706年,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祖善导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传说“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取名香积寺,意把善导比作香积佛。当时这里南临濠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濠河与潏河汇流萦绕与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诗人王维曾游过此寺,留有《过香积寺》五言律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791、昆山东禅寺
东禅寺,古名为荐严资福禅寺。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吴越镇遏使、尚书左仆射刘璠舍宅创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集街,匡禅师开山。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名为“昆福禅院”;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重修。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建“慧严禅院”以奉成穆皇后香火。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主僧惟已请慧元禅师住持;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秋至元丰二年夏,建法堂、寝室共21楹;南宋高宗南渡,特为书“普照堂”三大字,故御书有阁;参知政事范成大读书处有紫藤,称之曰“范公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乃锡金字额;南宋咸淳间(公元1265—1274年),僧道元创七石塔于寺…
792、善权寺
据史书记载,宜兴善权寺是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祝英台故宅”所建。过去洞是庙产。储南强先生当年就是先从和尚手里买下山洞和山地的产权,再进行整修的。这就给善卷洞罩上了佛都溶洞的光环,善卷寺因避齐东昏侯萧宝卷讳,改“卷”为“权”,沿用至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善权古寺是宜兴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经有三个宰相到善权寺结缘,为宜兴善权寺留下了千古佳话。唐代大司空、节度使李蠙自出俸钱赎善权;宋代主战派宰相李纲整修善权寺;宋代大学士李曾伯读书善权寺。善权寺成了古人的读书圣地。古代许多状元,宰相都慕名前来善卷洞游览。明代善权寺住持和尚方策还刻石立碑,称《善权寺古今录》,朝廷大…
793、赤城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赤城县城以此15公里的云州水库、舍身崖东麓。有碑记曰:“寺隐馋岩,路通大道,控扼羌胡,屏蔽神京,”故名护国寺。护国寺据碑文记载只可溯至嘉靖壬辰(1532年),再前则曰:“初建之年,漫不可考”。然而,就《明史》和《赤城县志》中有关塞外赤城的兵备战势、险关要冲等重要位置的综合考证,护国寺初建于“土木之变”之后的成化初年。明正统十四年秋(1449年秋)著名的“土木之变”,是与独石、-、仓上、云州等塞外八城堡失守分不开的。塞外八城堡遭到了瓦刺人的突然袭击,守城将士奋力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陷人亡,死伤无数,这场悲壮的血战,就发生在号称“三路咽喉”的云州舍身崖畔。成化初年,宪宗即位后,为了对…
794、莲溪寺
莲溪寺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它创建于元末明初,原址位于武昌中和门(今起义门)外绿瓦窑地方。当时传戒挂单,香火旺盛,“为十方之丛林”,明末全部被毁。清康熙年间由法融长老在现址重建,1856年(咸丰六年)又毁于战火,仅存碑记于荒基山场。旋有正方和尚搭盖茅庵,供春香火。1889年(光绪十五年)从四川来的医僧道明和尚再次重建。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二千金,并四方化缘,募得水田、山场和树木等资产,着手“重复古貌,以妥神灵”。先后重建了山门、佛殿、客堂、斋房、廊房、寮房数十间,还装塑了不少佛像,添置了经典法器,逐渐恢复到原来“十方丛林”的规模。现今该寺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当时所建。道明于…
795、苏州报国寺
坐落在古城苏州人民路(旧名马龙街)穿心街三号。北邻着名的怡园,东有双塔,南有沧浪亭,处于闹市僻静处,颇有闹中取静,静中取禅的意境。报国寺内现设有苏州佛教博物馆、苏州弘化社、苏州佛博弘化艺术院、苏州弘化社义诊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机构。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在文庙西,名“报国禅院”。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肃政廉访使捐赠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时禅风甚盛。明初禅院录开元寺,景泰天顺年间僧志学请於朝廷改院为寺,遂成丛林。成化年间住侍成钊大扩规模,殿宇、客寮、斋堂、库房等计有数百间,占地四十七亩,成为巨刹。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扰乱,佛法逐衰,报国寺亦渐颓废。万历末僧慧如苦行重兴,茂林继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
796、光善寺塔
光善寺塔位于金乡县城区。光善寺塔系砖石结构,石台底座,砖砌八角形九层楼阁式建筑,顶为铁质葫芦型,通高49米。此次修缮光善寺塔时出土的22件(套)银质文物属唐代,经故宫博物院与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初步鉴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包括六角形四级佛塔1座、舍利棺1座(分四部分)、大唐贞观《大般涅盘经》册1函、藏经幢1件、荷叶盖三足莲形盐器1件、茶碾1套、方体箩子1套、覆莲托盏1件、凤首执壶1件、梅花形杯4个、梅形盘1个、带盖八棱罐2个、十曲莲形碗1个、九曲莲形碗1个、莲形杯2件、提梁盖罐1个。这些文物均为银质锤揲成型,器表有明显的錾刻的阳纹,主体纹饰、佛经经名以及扉页上的菩萨和尾页上的毗沙门天王像,舍…
797、福国寺
福国寺福国寺位于石门雄关之前;素有“漾濞第一避暑胜地”之称。据《徐霞客游记》载,当年石门旁的寺宇名叫药师寺,寺僧法名性严。而药师寺则是石门山上王峰寺的下院,为明万历初名僧石光所建。由此可知玉峰寺及药师寺的创建时间在1573年以后。而当徐霞客于1639年游石门关时,玉峰寺已成废址,推余颓垣遗址徒令游人生怅。民间传闻,昔有徐佛自内地赴永昌为官,在任12年后,已是明亡清兴。徐公-之痛不绝,于是弃官而行,率子东下,沿途遍访名山胜境。来到石门关前,见山奇水秀而寺败僧空,不觉触动玄机,顿生出尘之念。遂倾多年宦囊,整修扩建寺宇,并谐复国之音名为之福国寺以寓心志。父子二人苦心经营15年之后,石门禅院香火日盛。…
798、彭州法藏寺
彭州法藏寺深藏于海拔750米的丹景山镇的凤凰山中,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据法藏寺残碑记载:定慧禅师在丹景山修行,一天晚上发现凤凰山凤鸣村上空金光闪闪,这样的瑞祥持续了几天,最后一天晚上在禅定中达摩祖师现身嘱咐定慧去凤凰山弘扬佛法,出定后祖师燃香礼拜感恩达摩祖师慈悲指授,于是在905年开始号召四众弟子往凤凰山兴建弥陀庵,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在山下凤仪桥旁边建达摩亭。明永乐四年,弥陀庵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含有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未成佛前法藏比丘之意。清康熙四十二年,法藏寺高僧法印禅师云游四方修学。修学归来后,他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为己任,在原基础上,又大兴土木,建殿堂七重。著名法藏三绝;摇亭碑、…
799、苍溪临江寺
临江寺位于县城西1公里处的嘉陵江西岸,因紧靠临江渡故名。唐广德元年(763)杜少陵送客至此渡并题《送客至苍溪放船归阆》一首。苍人为纪念诗圣此行为之建亭,并在亭东刻“放船台”三字。南宋诗人陆游北上南郑游此亭,题留“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句。明代在该亭左侧石崖上凿洞奉佛,明成化年间(1465-1487)四川督学吴智的《舟泊苍溪题》七律诗中有“居民依麓茅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句。清乾隆二十六年(1771)知县余大鹤修筑城垣在此取石,兼顾建寺。道光二十八年(1818)知县泽宽完成慈云阁和两侧石殿。同治十年(1871)知县蔡懋康再次扩建,在慈云阁两侧各增一洞,巧架石廊,泥塑、石雕神像数十尊,配置木结构…
800、子洲目连寺
乏牛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顾名思义,该山高峻挺拔,耕犁和行走于此山的老黄牛也会困乏。因其山巅设“目连寺”,当地群众亦称之为目连山。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曾在目连寺旁搭过一座高二丈余的木架,观测人员借助望远镜上架远眺,向东可以看到距此200余里的黄河,向南可以看到千里之遥的西安城。可见,此山名曰“目连”,亦实为“目连”。但是,“目连寺”之目连本文是“目犍连延”的略称。目犍连延是古印度一位小伙子的名字,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采菽氏,婆罗门种姓,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盂兰盆经》说他为救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盂兰盆会,因此中国过去也流行目连救母的故事。南宋、明朝、清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