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察雅县旅游
察雅县文物古迹介绍
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崖,造于公元804年。造像的主要部分位于仁达殿内,正中是近2米高的大日如来佛,左右分别有8个随行弟子和2个飞天神女。在佛像左边和下部共有31行吐蕃时期古藏文,在佛像左下方约有60多个汉字,其内容涉及吐蕃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文字等诸多方面,还有线刻的护贝龙王。整组造像依山雕凿、比例均匀、布局合理、造型大方,是极为珍贵的吐蕃时期石刻艺术品。察雅仁达摩崖造像是目前康区一带发现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2019年10月7日,仁达摩崖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达摩崖石刻
仁达摩崖石刻距角克寺15公里,为骡马驿道,从觉克寺骑马单程4小时。是赤德松赞时代的,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这座石崖造像的价值主要有0:一是从“摩崖造像”上的文字看,是赤德松赞立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早,另外“摩崖造像”的文字中提出了完成藏汉友好大业的任务,而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上写着已完成了汉藏结盟的任务,这就说明了石碑在历史上的连贯性,也表明了汉藏两个民族友好的悠久历史,二是“摩崖造像”的文字内容还说明西藏的政教合一的萌芽从那个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三是“摩崖造像”的发现对我们研究赤德松赞时代的政治、文化、语言、书法、绘画、雕刻技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角克寺
角克寺角克寺位于香堆镇角克村,距香堆镇13公里。为季节性乡村公路,适合越野车,单边行程约40分钟。是西藏东部最大的尼姑寺,益西旺扎公元1894年前后所建,属格鲁派最初一般僧人修行的地方——日初,后来僧尼增多,把角克寺改扩为尼姑寺,到解放前夕,有尼姑700——800人,规模宏大尼姑众多,为西藏闻名,旅游此寺,可窥西藏宗教文化一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
王卡罗荣沟石刻群王卡罗荣沟石刻群距县城38公里,为乡村公路,适合越野车,往返行程约5小时。王卡乡罗荣沟里,珍藏着石刻珍品,其中主供佛为十面观世音,其余分别为释加牟尼、大日如来、文成公主、唐东杰布等。相传石刻群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它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石头的自然原形,略作雕琢,其手法精巧,镌刻细腻,气韵生动,风格独特,灵光弥漫,是康区石刻少有的清湛之作。景区内青山环抱,空气清新,古木苍翠,鸟语花香,极为清新奇丽,是难得的风景名胜游览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多寺
烟多寺该寺坐落在察雅县城,玛贡扎西央启由扎西曲宗寺一世-扎巴江措于1680年(-铁鸡年)建至18世纪第四世-洛桑郎吉期间。扎西曲宗寺因大火被焚,于是僧人迁往烟多重建,更名为扎西央启寺,是察雅罗登西绕呼图克图的主寺。后毁于文革,198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玛贡寺还有30多幅唐卡,5本用金粉书写成的经书和菩萨等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遍知佛殿
遍知佛殿遍知佛殿双译为大日初如来佛,位于香堆镇仁达村境内,殿内有一组摩崖造像,居正中的是大日如来佛,左右有8个随行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下面有31行吐蕃时期的藏文和81个汉字。其中藏文内容涉及到吐蕃的政治、宗教、文化、藏汉文化交流等,这一重要古迹是昌都地区文教局工作组于1984年发现。据当地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途径此地,为等候被唐王羁留而迟归的大臣噶尔(即《唐书》中的禄东赞),随行工匠在山崖上雕刻了“朗巴朗木曾”(藏语意“大日如来”)。这一重要古迹,在1980年8月召开的拉萨讨论会上,西藏社科院副院长恰白次旦彭措认为,这个摩崖造像是赤松德赞时代的,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萨嘎日初宝塔林
萨嘎日初宝塔林萨嘎日初宝塔林位于宗沙乡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处,县城至宗沙乡112公里,为乡村公路,适合越野车,单边行程约5个多小时。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此处分部大小宝塔80余座,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宝塔呈菩萨提型,底宽6米,高约10米,小型宝塔则造型简单呈方型,更使人称道的是镶嵌在大型宝塔四周的线石和供奉在宝塔前面的禽兽异鸟的园雕之作,此塔林不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塔林景观的宏伟状观,独具特色,是考察和旅游的理想之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