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跳伞塔,建于1942年,又名重庆跳伞塔,位于现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体育场内。
1941年4月4日,在重庆成立的中国滑翔总会,决定建立陪都跳伞塔以培养空军,促进航空建设,发展国民体育,普及青少年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在当时,陪都跳伞塔的高度和建筑材料之精美,可与世界各国有数之跳伞塔相媲美,因而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流的跳伞塔。尽管年代久远,它已经不能适应跳伞运动的发展,但它曾作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座跳伞塔,又培养过众多的优秀运动员,其功绩将记载我国体育运动的史册。
相关数据
投资50万元,由上海基泰工程公司主持,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廷宝先生设计,陶馥记营造公司承建。
该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圆锥形。塔通高38米,实际跳距28米,地平至钢臂处35米,顶部直径1.52米,底部直径3.35米,下部周长13米。
三个跳伞钢架向外张开时,象钢铁巨人,拥抱蓝天,十分壮观。
兴建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40年9月又定为陪都,重庆迅速发展成为战时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而闻名于世,因此,也就成为日机战略轰炸的首要目标。中国空军经过淞沪作战、武汉会战的厮杀后,损失惨重,1940年中国空军飞机只剩下100余架,而驻守重庆的空军仅占四分之一,积极防空力量薄弱,因而在重庆组建跳伞队伍,加强空军建设成为紧迫的任务。为强化防空,推行滑翔运动以补助空军,1941年4月4日,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滑翔总会(各省设分会),蒋介石亲自兼任会长,典礼当天举行了滑翔表演。中国滑翔总会成立后,以培养空军干部,促进航空建设,发展国民体育,普及青年教育为宗旨。为促进民众航空兴趣,增强国防意识,滑翔总会于6月在北碚即开始勘测修建第一个滑翔机场。与此同时,滑翔总会常务理事长、航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负责筹建陪都跳伞塔。
1942年4月4日,我国第一座跳伞塔在重庆两路口建成,并隆重地举行了庆祝跳伞塔落成暨“开塔典礼”。落成典礼与中国滑翔总会成立周年纪念大会于下午3时在两路口合并举行,到会的有白崇禧、张治中、谷正纲、于右任等500余人。大会主席陈立夫致词后,由于右任开启塔门,他把伞塔的门打开后,即回首挥臂高呼:“塔门已经开了,请全国青年上去吧!”在群情振奋,掌声雷动中,陈立夫率先进入塔内,登上顶端平台,首批上塔人员从上面扔下许多木制滑翔机模型,以及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滑翔总会干事郝更生首先进行跳伞表演,由于狂风骤起,原定的少年专场跳伞表演等项目只好取消,但大会组织者决定,三天之内,全市市民均可免费上塔参观和尝试跳伞。
为庆祝跳伞塔落成,陈立夫亲自撰写了《陪都跳伞塔记》一文,命人镌刻于石碑上,竖立于塔下,以资纪念。石碑高117厘米,宽57厘米,厚13厘米,竖行、楷书、阴刻。
使用情况
陪都跳伞塔建成后,为抗战时期培养飞行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训练场所。但以后由于每次跳伞收大洋一元,票价昂贵,一般青少年望而却步,因此,跳伞运动并没有得到普及。
重庆解放后,在贺龙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重庆的跳伞运动蓬勃发展,1954年并在大田湾体育场建立了重庆市跳伞学校,开展航空跳伞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跳伞运动员。有关部门对跳伞塔也进行了多次维修,现该塔仍矗立于大田湾体育场内,保存完好。2000年9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