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垴
中国明清南长城的实实在在的遗址——新营垴。这是整个南长城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个屯堡。
当年修筑南长城时,五里一碉,十里一卡,十五里至三十里一汛。在汛、堡、碉、卡之间,连边墙、设炮台、建哨所、筑屯堡。根据地形,沿山历涧则修筑长城,地势冲要处则设立炮台,长城之间修建哨台,卡、碉、屯堡则因地制宜。其形或为品字,或为一字,或为梅花,无定格。其作用是:长城用来作为严防边界,炮台用来作为堵截攻战之所,哨台用来作为巡逻了望之所,屯堡用来作为边民聚卫之所;碉台则既可守,也可战。
不过,我们新营垴这座屯堡,里面驻守的却不是临时聚集起来的边民,在这里驻守的,是世代相袭的屯军。
虽然三国时就有了姜维的“屯田避祸”,但全国性的屯军制度却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以屯养军”的屯田制说起。朱元璋经过20多年的战争打下天下后,由于长期的战争破坏,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几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迫使朱元璋有了“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好比小鸟初飞不可拔羽,小树新栽不可摇根”的认识,从而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以促进GDP的增长。这些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实行屯田制,“以屯养军”。当年朱元璋曾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这位很有政治头脑的永乐皇帝(曾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更进一步完善了“以屯养军”的制度,逐渐形成了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田的制度。住在这新营垴的住户,就是当年屯军的后代。
新营,不需解释,就知道它是新建的营房,“脑”,则是当地的方言,意思是形象如同脑袋的山包。大家一看就知道,这石砌的屯堡和屯堡前的栽的大树,已经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沧桑,可人们仍按当时兴建这座屯堡时的称谓称呼它叫“新营垴”。屯堡里的住户,虽不再是南长城上的屯军,但仍舍不得离开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地方,有滋有味地把属于自己的那份日子,一代接着一代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