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64),嘉庆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余年历史。集中国宫殿式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为一体,风格独特,其中礼拜殿建筑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人进行礼拜。
历代“阿林”(学者)和“回儒”留下丰厚的宗教文化历史遗存。寺藏典籍中有两本袖珍本《古兰经》,一本8.5平方厘米,一本仅4平方厘米,精巧绝伦。寺内悬挂有阿拉伯文和汉文-匾额、-抱柱楹联、-望板、-石刻匾额、-转刻匾额、汉字砖刻匾额,汉字抱柱楹联、汉字砖刻匾额、汉字石刻匾额,汉字碑和一组砖刻。题赠者有清代醇亲王、礼亲王、肃亲王。此外还有清待御使、总督、举人等回族官员和学者,以及当时的社会贤达。是全国保存古传匾额楹联非常丰富的清真寺之一。这些匾额楹联颜、柳、欧、赵各体具备,十分珍贵,被学者赞为清代书法的展览厅,并构成其享誉国内外的一大亮点。
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进行扩建,礼拜殿加大到30余间。嘉庆六年(1801年)第二次扩建,据礼拜殿前厦悬挂《本原共溯》匾跋文记载“封翁石义广以寺狭且朽宜修,首先捐助,众乡老有余者捐资,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钱力并出者,莫不鼓舞从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后,又进行多次续建工程。
咸丰二年(1852年),建石制群廊护台和300余平方米沐浴室。
同治四年(1865年)建两个亭式楼阁和北南二道门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于大门对面修建了高大照壁。
宣统元年(1909年)在礼拜殿前院内两侧各建一座石碑。解放以后,于196O年曾进行过一次较大修缮。后来,经过-和1976年地震,这座伊斯兰教的瑰宝明珠,几乎被毁殆尽。
1979年,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开放清真大寺,再次明确清真大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40余万元,将该寺修葺一新,使这座古建筑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