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的文脉,写就腾冲这首百读不厌的诗

旅游 腾冲发布 2022-11-25 17:52

原标题:绵延的文脉,写就腾冲这首百读不厌的诗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12月1日至3日,数十位全国各领域顶级院士将齐聚“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因这一次科学的“盛宴”,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的腾冲将变得格外夺目,也因他们的到来而显得“星”光璀璨。

这个冬季,到腾冲来追“星”吧!金色的银杏村、富集的温泉、包容的文化、独特的美食、多彩的民族风情,将是腾冲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一张张邀请函。追“星”之旅、康养身心之旅、文化沉浸之旅,腾冲已就位,你来了吗?

腾 冲

被称为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

600多年以前,为了维护边境安全,明朝洪武年间,大量戍边军队进入腾冲。这些来自中原地区的军队翻越高黎贡,渡怒江天险,驻军屯田,同时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商业意识,把儒家文化带入腾冲。腾冲大部分汉族都是戍边军人的后代,因此文脉的延续,使人文风情一直是腾冲最美的风景。在云南25个边境县中,腾冲是唯一以汉族为主体,汉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地区,人口93%都是汉族。源于文脉的延续,多少年来,人文风情一直是腾冲最美的风景。

“大马帮”是最熟悉的文化图腾

腾冲南出缅甸,东进大理,古为南诏节度使管辖,是滇西南最大的马帮物流集散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最早的国际通商口岸。腾冲的马帮经年累月地往返于缅甸、印度等地,将云南烟、酒、丝、茶通过丝绸之路换回东南亚国家的棉花、玉器、宝石。常有上万队马帮往返运输进出口物资,各种传统工艺行业、土杂、百货店铺无所不有,一时间,腾冲成为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商埠,因而有“小上海”的美誉。

“走夷方”是最牵动人心的家国故事

和顺人几百年前就出国闯荡“走夷方”,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一代代腾冲人走出国门,前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外海之地经商谋求生计。他们带回资金、技术和观念,建起中西合璧的庭院;他们也重视教育,捐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建于1928年的和顺图书馆,其大不仅在于藏书13万余册,还在于拥有三位著名大学校长的题词:北大校长胡适题写“和顺图书馆”、中法大学校长李石曾题写“文化之津”、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题写“民智泉源”。

“百宝街”是家喻户晓的翡翠传奇

腾冲的翡翠文化也因腾冲人民“走出去”而产生。凭借紧靠缅甸翡翠原产地的优势,腾冲人最先发现了翡翠的商业价值,首开翡翠加工贸易先河,并将翡翠文化传播向全世界。加工经营翡翠的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琥珀牌坊玉石桥”“百宝街”见证了腾冲翡翠的商贸繁荣,腾冲也因此获得“中国翡翠第一城”的殊荣。

“抗战史”是精神永存的英雄之歌

爱国爱家是腾冲人心中最浓郁的情结,他们将爱国、爱乡、守土卫国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与子孙儿女。谱写了三征麓川、马嘉里事件、左孝臣抗英、辛亥腾越首义、焦土抗战等一页页悲壮的诗篇,涌现了云南辛亥革命首义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抗日县长张问德、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著名教育家寸树声等一大批故郡英才。除此之外,腾冲本地的经商世家也颇具家国情怀,西董大院六老爷抗战时期就代表家族向政府前后捐献三架战机,出资200多万银圆支援抗战。

长期以来,腾冲在与外界交往中,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商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和以开放性、包容性为基本特征的“腾越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腾冲人的心中,成为腾冲人的精神烙印,更是助推腾冲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腾冲大地上,文化之脉长存,文化之根常固,文化之树常青。回首过去,腾冲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源源不断的腾冲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下,养成了张扬个性而又包容天下的性格,涵养出腾冲人执着、勇毅的闯劲,在新时代新征程里,更加奋发、更加笃定!借着科学家论坛的东风,必将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