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章渡老街及其吊灯阁(上)

旅游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2021-02-22 15:33

原标题:泾县章渡老街及其吊灯阁(上)

作者:翟光逵

制作:童达清

人们一提到安徽的建筑,首先就会想起有名的徽州古民居,这里想介绍的却同样是地处皖南的另一种形式迥然不同的传统民居——泾县章渡镇的“吊灯阁”。

章渡镇位于安徽泾县境内青弋江河畔,是历史上十分繁华的水路码头。李白应汪伦之邀从桃花潭游别,沿青弋江而下,章渡是他经过的第一个最热闹的集镇,故题下“西来第一镇”。该美名流传至今。

章渡老街北靠四顾山,南临青弋江,沿河一排吊脚楼式的民居绵延有一两里路长,形成了有名的“江南千条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排成了长长的一片,恰似一张“乌排”顺河而下。夜间屋里灯明,倒影于河水之中,状若“万家灯火”,其景甚为状观。从远处望去,又好像是山脚下打着灯笼的人群黑压压一片,因此当地人称它为“吊灯阁”。

泾县章渡有名的“江南千条腿”吊灯阁民居(注意:夜间屋里灯明,水上水下状若万家灯火)

“吊灯阁”据乡志记载始建于元末明初,是陈友谅的军师张宗道所定之址(亦传言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定基),并预言:在这里建镇,将是“永不倒镇”。果不其然,据历史记载:1922年大水上街,街心撑船,“吊灯阁”却安然无恙。1954年大水上街,屋内水没柜台,时起时落,连涨13次,因树木被洪水冲下,仅绊倒一幢“吊灯阁”。

泾县章渡有名的“江南千条腿”民居(注意:它由一根根10多厘米粗细的柱子支撑着,且已耸立百年不倒)

这些由一根根10多厘米粗细的柱子支撑着一幢幢两三层高的楼房,现在看来歪歪斜斜,摇摇欲坠,但它却经历了几百年依然屹立不倒。

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地理位置定得巧。“吊灯阁”虽凌驾在青弋江水面上空,但在它的上游五里处有兰山岭挡住了水头,使青弋江水流在此转了180度弯,转而流向较低的安吴乡一侧,沿地势较高的章渡镇的南侧则是缓缓而过。另外在章渡老街的上街头,又正好有一股来自中村乡的夏浒河水汇入青弋江。霉雨季节,青弋江水愈大,夏浒河水愈急,正好将青弋江上游漂浮的树木杂物冲向对岸,使“吊灯阁”免受其害。“吊灯阁”的对岸是比章渡街低五、六米的安吴乡的开阔平原,水位一高,对岸即形成水满金山的汪洋。因此当地人说:水位愈高,“吊灯阁”就愈安全。

章渡鸟瞰(注意:吊灯阁、青弋江与夏浒河的位置关系)

章渡吊灯阁地理位置图(注意:章渡老街的上街头是从夏浒河汇入青弋江的入口处开始,当地人们还特意在该处建了一座土地庙,作为祈

章渡上街头的土地庙(注意:土地庙正好建于夏浒河汇入青弋江的入口处)

二是构造形式用得妙。利用柱身向上,逐渐向内收身的架空支柱层(千条腿)扩大了上面的居住空间;而又使洪水在屋下畅通无阻。这是一种基于结构本身稳定牢固,而又巧用地形,因势利导的最科学的方法。若利用筑起又高又厚的挡土墙来阻当洪水,虽是一种常见的办法,但与“吊灯阁”相比则显得又蠢又笨,既浪费工料,也不见得能免遭灾难。

千条腿形成的架空支柱层(注意:它扩大了上面的居住空间,而又使洪水在下面畅通无阻)

三是建筑材料选得当。架空“吊灯阁”的支柱都是用耐腐性很好的杉木做成,柱基为石柱础,柱础立在卵石铺筑,条石封顶的河床驳岸上,一直延伸到架空层外3~5米,以防河水冲刷。因此,“吊灯阁”可以历经上百年不换修一次。

架空层的驳岸(注意:驳岸和踏步基本全就地取材用河卵石砌筑,仅在柱础和墙拐处用极少的规整条石,极其节约)

吊灯阁外侧河滩的驳岸(注意:这是防止洪水冲坏吊灯阁基脚的有力措施)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