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山聚气,风水兴焉;垒土成楼,客而家焉。客家故里,闽西永定。岁逢戊子,小暑黄经,魁北克城,一锤定音。土楼申遗功成,四海万邦扬名。
方方圆圆,气势轩貌,土楼巍巍,联袂矫矫。~~~~
走在洪坑土楼群的历史明星栈道上,我看到报告文学家,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张胜友写的《土楼宣言》把他拍下来,抄录下来,作为游记的开篇。
湖坑,石坑,洪坑,带着一路坑的困惑,我又一次走进洪坑土楼群。传世千年,东方古堡。为什么洪坑土楼群保存的如此完好?此行我似乎找到了原因。在公路上如果不是景区的牌坊你根本就看不到洪坑。它藏在了大山的背后,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我们小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人定胜天”,我也似乎觉得人的本事挺大。其实现在看来,人绝不能过度的消费自然,还是要极大的保持节制。在永定土楼群我处处都能看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蓝天、白云告诉我的秘密。雾霾实际上就是老天对于人类过度消费的惩罚。
永定土楼群景区在闽粤边界的大山之中,很少能看到有粉尘的污染。晴天时天特别蓝。望着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我用镜头寻找它洒在土楼上的光影。换一种角度阐述土楼的魅力。
洪坑土楼群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超绝智慧的古建群,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以及林氏宗祠、寺庙、学堂等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洪坑村土楼为林氏民居,现有建于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至现代的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为汉族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客观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在号称“小布达拉宫”的奎聚楼。我拍下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下的天空颜色是不一样的。经常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拍的那么好,是不是PS的结果。看了你就会明白。
一条青石铺成的小道,不知道有多少人走过,也没有人告诉,我它已经历经多少代的风雨。我看到的是,它闪耀的光影,沉淀的历史。
依山傍水,淳朴自然,只要你注意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土楼里都没有厕所。在原始的村落石坑看得更清楚。在远离土楼的地方有一排厕所,各用各家。粪便的最后用途是发酵做有机肥。水冲厕所虽然看着干净了。可是它严重污染水源。在乡村不可能有污水处理措施。
功名柱是客家人独有的一种文化、精神的产物,也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只有参加科举并取得贡生以上功名者才能立功名柱。客家人崇尚功名道德,讲究激励后人。每当家族中有人获得贡生以上功名时,就在家祠或者家庙前立功名柱,一是光耀门庭,二是对功名获得者的表彰,三是对后人的激励。从洪坑的功名柱你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为什么东方古堡能够传世千年。
贴士
洪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参观洪坑土楼群,有4条路可以走。一是从厦门出发,走高速、过漳州,在新祠下高速,经过适中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大约3小时路程;二是从龙岩市区出发,经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大约1.5小时路程;三是从永定县城出发,经过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大约50分钟路程;四是从广东梅州、大埔方向进入永定境内,经过下洋镇、岐岭乡、大溪乡和湖坑集镇。 到下洋初溪土楼群游览,其路线与到洪坑基本相同。从厦门、龙岩、永定县城出发的,到了岐岭乡,则继续沿省道福三线经下洋镇前往初溪。从广东梅州、大埔方向来的,则到了下洋镇后直接前往初溪村,约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