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唐山旅游一定要到清东陵来!班禅大师赞誉说,这里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近年来清东陵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广大游客,成为京东旅游的一大热点。
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中华建筑的恢宏、壮观、精美。在580多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营造出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
孝陵石牌坊·郭书生摄影
从907年唐朝被推翻,到1912年大清帝国皇帝宣告退位,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四个朝代里少数民族占据了两个,统治神州大地365年,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入关后传十帝,享国268年。
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并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站在清东陵的神道上,我们好像被一股无名的力量所震撼,所感染。
说到康雍乾,不得不说孝庄。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13岁就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庄妃娇柔睿智、美艳庄重,大家闺秀的身体里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刚毅、信心和智慧。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和在与明朝大决战的大潮里,孝庄文皇后可以说是斗争了她的一生。她先后辅佐她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她的儿子清世祖顺治、她的孙子清圣祖康熙三朝皇帝,主持了许多及其重大的事情,对清代的建立、巩固和政治清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庄文皇后逝世以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
孝庄不入昭陵给后人带来许多猜测,也有人制造扑朔迷离的“下嫁绯闻”抹黑太后。其实,孝庄没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愿。史料中有一部《孝庄后传》的书,里面写到,孝庄在病重期间,专门叮嘱自己的孙子,原文如下: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为了避免劳师动众,减轻过多的劳役,她把自己陵寝留在了京东。她心里惦记着她的儿孙们,惦记着大清臣民,想到的不是她自己。一位聪慧贤德的伟大女性永载史册。
到清东陵来的人绝大多数人是来看石牌坊,神道,地宫等地,很少有人去“昭西陵”拜谒那个伟大的女性。清东陵培训中心主任汪雅克老师,一位纯正血统满族的守灵人后裔,他给我们讲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带领我们全体人员向着孝庄坟墓的方向深深的鞠了一个躬,向这位满族人民的祖母应该说中华民族的祖母致敬。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行走在庄严肃穆的陵寝之间,我们好像回到历史的隧道。我们好像在默默的倾听者一个王朝最后的告白。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东陵各座陵寝的序列组织都严格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要“遵照典礼之规制”,又要“配合山川之胜势”。在这方面,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足可称为成功的范例。
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受。
“天人合一”的意象是传统“国学”最为精华的部分。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
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
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寝的规制因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
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清朝统治的结束后,中国告别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这里你似乎可以听到一个封建王朝最后的告白。
清朝版图: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