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情况。10年来,我国共有15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6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目前,我国共有56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二。从良渚古城遗址,到被誉为“生态王国”的梵净山;从青海可可西里,到有“绿色奇迹”之称的湖北神农架……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开始设计自己的打卡清单。
此前一项评估报告显示,在对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保护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国比例为89%。这说明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总体状况良好。我国世界遗产多,各种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理应构建高标准的保护传承体系,也更有责任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重在让更多人有兴趣亲近文化遗产。不久前,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供起来,不是保护。真正的保护,是让它们“活”起来,是赋予它们“烟火气”,展现它们的独特魅力,挖掘其内涵。为此,就要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否则,再好的东西,如果藏在深闺无人识,或者羞答答蒙上面纱,也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维持原貌,也需要做好创新。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到新兴的科学技术,它们将获得新生。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推广,比如敦煌莫高窟主动拥抱数字化,258个洞窟已完成数字化保护,“数字化让敦煌的美永久保存”。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自觉借力,意义深远。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人,是文化遗产传承最关键的要素。以装裱修复古字画为例,这工作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干的。“古迹重装如病延医”,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干好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做法值得思考。据介绍,故宫博物院已建立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谱系,既不断锤炼技艺,又坚持薪火相传,培养了一批批有钻劲的年轻人。当然,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人才,既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多一些富有造诣、眼界开阔、洞悉未来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对文化遗产保护大有裨益。
还需厘清的是,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是小圈子里的事,而要调动全社会都来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保护传承,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因此,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专业人才、监管部门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作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意大利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即在学前教育中向孩子们普及热爱文化、珍惜文物传承的理念,让保护文物成为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此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除了要在国家层面的立法上更加完善,更要在全社会形成更浓厚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意识,并形成全社会监督机制,从现实来看也确有必要。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可以预期的是,我国将有更多的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系统展示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做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这篇大文章,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成为增进全民族历史自信与历史认知的重要源泉。
(作者:王石川,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