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边音乐角
哈尔滨芭蕾舞团演出
哈尔滨小学课后服务
哈尔滨音乐公园葵花花海
品尝马迭尔冰棍
漫步中央大街
立体交通网
太阳岛
□本报记者 刘莉 邢汉夫
十年新向往,城市建设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十年奋进路,宜居宜业宜游新图景底色亮眼。
一个个“家门口的公园”串珠成链,一座座立交道桥连通纵横,一批批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城市榜首,民航客运吞吐量连续五年居东北四大机场首位……
十年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久久为功,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持续提升城市形象高度、民生温度、宜居程度,奋力书写宜居幸福城市建设新答卷。
人与城,恰如鸟与巢,相偎相依浑成一体,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冰城夏都”哈尔滨,一幅更精致、更有序、更和谐、更温暖的城市新画卷,向着明天,铺展开来……
提升民生温度宜居程度 以人民为中心掷地有声
在身边、在心里,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系列务实举措接连实施,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市民。
十年来,市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城市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和9.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连涨连增;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太平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用,哈尔滨火车站完成升级改造,地铁连通城六区成网运行,排水、供热、供气等一批源网场站项目建成投用,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保障力全面提升。
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收获新成效,平安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双控”“双碳”工作,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4.9%;全面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全面推行林长制,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显著,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哈尔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打造“宜居幸福之都”的奋斗目标。《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即将印发实施。《实施方案》更加注重“就业优先”,促进群众收入增长;更加注重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形象品质;更加注重筑牢城市生态底色,让市民看得见绿荫、望得见蓝天、记得住乡愁;更加注重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由普遍均等向普惠均衡、看重存在向追求品质、满足基础向注重多元、整体标准向个性精准、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数字应用向科技融合等方面转换,着力构建“住有宜居、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弱有众扶”的民生福祉体系;更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文脉保护,健全民主法治,努力让城市精神品格和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更加注重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守护市民“平安梦”。
市民张先生在哈尔滨经营一家餐饮机构,受疫情影响面临短期经营资金缺口。在哈市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成功申请到13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十年来,哈尔滨精准实施“降返缓补贴投”政策组合工具,减免企业社保费169亿元,发放稳岗补贴24.4亿元,全力助企纾困减负。在25所高校建立人才工作站,帮助10万余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亿元。
十年来,着力打造更加完善的社保体系。统一了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完成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范围持续扩大,服务水平明显增强。
未来五年,哈市将进一步打好稳岗扩岗政策“组合拳”,做大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全力抓改革保发放,持续扩大参保覆盖范围,努力提升社保管理服务精细化程度和优质化水平。
办好“家门口”教育 筑牢群众“健康网”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南岗校区)操场上,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受益于课后服务的孩子们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跟随老师舞动。“双减”以来,该校区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比例达到91%。
以改革促均衡,以改革提质量,以创新添活力,十年里,哈市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可,青少年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全市94.5%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实现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高考综合改革落地生根,哈尔滨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
十年来,哈市18个区、县(市)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学校面貌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优秀骨干校长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突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实施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银铃讲学计划,源源不断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日新月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市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785个,增长22.22%;床位88030张,增长67.74%。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便民惠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显著减轻。
重大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免疫规划不断完善,防控成效显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科学精准,高效处置,动态清零。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754家,中医从业人员9139人。9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
未来五年,完善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发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健康;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建设国际时尚旅游城市
“哈尔滨大剧院建成后,‘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世界男高音之王何塞·卡雷拉斯音乐会,世界顶级剧目芭蕾舞《天鹅湖》等都打卡这里,在家门口推开‘世界之窗’,太棒了!”一声声惊叹,一团团喜气。
十年来,哈尔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以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坚持以艺术精品凝心铸魂,不断出品原创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年均演出千余场。2727个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2203个文化广场投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覆盖初步形成。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
十年来,好歌大家唱、市民嘉年华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极大调动了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常年活跃在基层的778个文艺团体、351个文化大院、37261名文化志愿者年均参与各类公益演出近万场。全面修缮、有效利用全市1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状况逐年改善。利用老市委办公区建成的哈尔滨博物馆群,不仅突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特点,也让历史文物“活”了起来。
十年来,文旅产业全面升级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改造升级冰雪大世界、冰灯艺术游园会等“老字号”产品,深度开发伏尔加庄园等“新字号”项目,哈尔滨地方“冷资源”变成全球“热产品”。“十三五”期间共接待游客4.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71.3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46倍和1.86倍。
未来五年,哈尔滨文化事业将全面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持续推进,都市文化充分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形成品牌特色突出、平台完善、全面开放的文化交流互鉴体系。优化文旅产业布局,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国际时尚旅游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打造“宜居幸福之都”
一项项民生决策密集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哈尔滨从一点一滴做起,顺应群众期盼,解决民生难题,以坚定不移、勇担使命的精神,奋力走好创建“赶考路”,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赋能高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颜值一提再提。2021年12月20日,随着最后一处占压河道红线的违建被拆除,阿什河道外段“清四乱”胜利收官,穿越哈尔滨城市东部的阿什河水域再现水清岸绿、鸥鸟翔集的自然和谐景观。
“盼望已久的‘出棚进楼’终于到来了!”对于家住道外区77岁的李玉杰老人来说,能够告别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的棚户区,是一家人在2022年最幸福的事。哈尔滨着力升级“硬件”,城建提速崛起宜居之城。
创城路上,哈尔滨厚植文明风尚,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选树市级以上各类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2739人,形成群星璀璨的冰城榜样矩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9万余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冰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砥砺为民初心,让创建成果更多更好更广地惠及人民,始终是哈尔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居乐业,是文明创建永远不变的初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跑道上,哈尔滨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城市文明同步提升。2021年底,哈尔滨荣膺“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数说 冰城 幸福十年
●市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和9.6%,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2%;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9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52%和42%;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733万平方米,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收获新成效——
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4.9%。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太阳岛、植物园等95处公园游园免费开放,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升——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457所,在校学生达182.4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6.01%,比十年前提高11.6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8%,提高7.7%。
●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覆盖初步形成——
全市共有2727个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2203个文化广场投用。
●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共接待游客4.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71.3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46倍和1.86倍。
●劳动者就业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城镇新增就业122.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8.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1.4万人。
●保障范围持续扩大——
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95.4万人、102.9万人、140.2万人,较十年前分别增长56%、8%、10%。
●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增强——
人均预期寿命从76.12岁提高到81.99岁。
●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全市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18.1亿元增长到75.7亿元,增长率318.49%。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315个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要件、方式达到全国最优水平,政务事项一次办、网上办覆盖率分别达97%和96%,开办企业、登记财产、建设项目审批等经验成为全国典型。
●着力建设大美首善之城——
注册志愿者达140.8万人。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郭俊峰 荆天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