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当清晨的一缕阳光照暖横亘绵延的城墙和青石铺就的深巷,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也渐渐热闹起来。
平遥古城街道古朴、店肆林立。走进当地青年文创人的小店,试一试还原历史文物的传统服饰,看一看有瓦当图案的摆件……透过这一件件文创产品,深刻感受着晋商的独特魅力,切身体味着千年古城的历久弥新。
近年来,平遥文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投身文创行业,以活态传承、业态融合等多种方式让平遥文化、晋商文化“活起来”,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在保护与传承中写下了新时代的答卷,让平遥古城“新新”向荣、“潮”范儿十足。
“张泥人”巧手传非遗
“神态契合,巧夺天工”“高手在民间”……前不久,晋中市泥人雕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荣给路人捏泥塑的视频火了,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相继宣传报道。
出生于雕塑世家的“80后”张荣,6岁起便跟随父亲接触泥塑。每当父亲到周边寺庙做塑像时,张荣便跟着父亲整天“泡”在泥巴里。父亲塑“神”,张荣塑人。为练就巧手慧心,张荣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摸索人像泥塑技艺。周围人的面孔也成了他练习的对象,成百上千次地取土、和泥、塑型,让他把每一个泥塑的眼睛、微笑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张泥人”。
拐进平遥古城县衙街上,就来到了“张泥人”的小店。店铺的展柜上、案台上,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让人爱不释手。正在为游客捏泥塑肖像的张荣,通过观察和聊天迅速捕捉到了对方的长相、性格特点,不一会儿工夫,一个惟妙惟肖的泥塑人像就跃然眼前。慕名而来的游客说道:“泥土瞬间有了灵魂”。
张荣说,捏泥人的主要原料是平遥当地的胶泥。小的肖像可以直接捏,但大的泥塑则需先搭木质骨架,再捆稻草,然后上粗泥,用雕、塑、捏、贴等手法把人物神态刻画出来。等泥塑干透后,对裂缝加以修补。最后装裱上色、涂保护油。
依托古城旅游,张荣的生意非常红火。他估算,2012年至2020年间,他共制作了1.3万余尊肖像,其中包括不少外国游客。现如今,他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云端”架桥,让非遗走进生活,浏览量最多的一条视频吸引了4280多万人围观。
“接触泥塑艺术是一种缘分,深入其中并且将其传承下去,不仅需要悟性,更需要定力、耐心和执着坚守的匠人精神。”如何让传统泥塑艺术焕发新生机,是张荣一直思考的问题,“泥塑和人物肖像的有力结合,是对传统泥塑技艺的传承和提升。”
古老瓦当融入当代生活
瓦当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也是中国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和美化建筑外观的功能。瓦当上的图案、文字等装饰,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例如狮子图案寓意为“事事如意”、老虎图案寓意为“如虎添翼”、犀牛望月图案寓意为“喜从天降”……
如何将瓦当文化、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平遥古城的“拾六陶艺”店铺,“90后”掌柜赵凯正在通过文创的形式,让这一古老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我很喜欢收藏瓦当,我的瓦当从平遥古城及周边收集而来,这些物件体现着平遥的建筑文化、审美文化。”赵凯说,第一次接触瓦当,要追溯到小学二年级。有一次,他在树林里和小伙伴们玩耍,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块手掌大的瓦片,另一面还雕刻着一个“狮子头”。
那次“相遇”,让赵凯喜欢上了瓦当,从那时起,他开始收藏瓦当,现在他已经收集了2000多片。“我的瓦当全部是从古城及周边收集而来,这些物件体现着平遥的建筑文化、审美文化。”接触陶艺制作后,赵凯想到了把瓦当上的图案搬到自己的作品上。
赵凯在文化创新中的积极探索,设计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与艺术理念,且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将挖掘的平遥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设计,把瓦当上的图案做成现代的陶艺品、生活用品,让平遥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平遥瓦当陶艺文创作品在提炼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塑型、翻模、素烧、中温釉烧和低温琉璃釉烧等多重技艺,通过微缩的形式,创意制作成冰箱贴、小水缸等文创作品,增加了实用功能与趣味性。赵凯说:“冰箱贴的尺寸和瓦当很接近,形状上也能很好地还原瓦当图案。”为此,他专门注册了一个商标“平窑”,制作“平遥瓦当”系列冰箱贴文创产品。
“历史的沉淀、独特的文化记忆,赋予古城独特的品格和魅力。”赵凯说,“我们会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开发文创产品,讲好平遥故事,传递平遥文化,展示平遥形象。”
传统服饰还原百年往事
平遥人肖旭是古城内一家汉服旅拍店的创始人,“80后”的他一直致力于平遥文化与汉服文化的结合,在文创道路上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平遥双林寺‘供养人’的服装很真实地体现了明代平遥人的衣冠礼仪,我就参照这些文物的形象做了一系列平遥明代百姓的复原服装。”肖旭说,“文创产品是盘活文化资源的一种途径,也是人们与历史零距离接触的一座桥梁”。
为成功还原平遥古城中文物泥塑的传统服饰,肖旭查阅了相关学术文章,请教了专家学者,梳理了服饰的风格特点、历史背景、技艺样式。他还编排汉服舞蹈、走秀,通过网络进行展示,更好地宣传平遥文化。
在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肖旭创作的灵感来源,从平遥县衙的砖墙上,提取出了波浪纹;从平遥票号的建筑上,提取出了钱币纹……目前,他的店铺约有300件汉服,其中原创汉服占到了4成。
“平遥很支持我们文创人创新、创意、创作,为我们青年文创人提供了良好环境。”肖旭说,“希望可以创作更多的作品,进一步宣传推广平遥,将平遥深厚底蕴展示出来,让人们充分感知平遥古城的前世今生。”
“我们着力打造科技秀、灯光秀、平遥文创礼物等文化潮牌,突出体验式旅游项目建设,现在游客来平遥的时间比之前提高了一倍,古城旅游已从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深化,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陈红瑾介绍,在古城游客中,40岁以下的游客占比超过了6成。
如今,在文物到文创的转化过程中,平遥有着年轻的血液,因为有肖旭、张荣、赵凯等青年文创人的努力,平遥文创产品更加“潮”味十足,这座千年古城也更显魅力与活力。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李晓雯 贺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