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之前,曾经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当后者问他为什么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道:
“因为它就在那儿。”
第二年,马洛里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再也没能回来。马洛里留下的这句话,鼓舞了无数探险家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
其中,就有中国登山队员。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艰难任务,将国旗插在世界之巅。15年后,中国登山队员方五洲、曲松林、李国梁、杨光等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这是电影《攀登者》里的情节。这部电影由香港导演李仁港执导,由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电影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电影背后真实的攀登珠峰故事,更加精彩悲壮。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60年前的50年代。
在1960年之前,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先后十多次攀登珠穆朗玛峰,除了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外,其余登顶行动一无例外均失败了:他们要么还没登顶就返回了,要么永远地倒在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路上。
至于从险阻重重的北坡(珠峰靠中国一侧)登顶,则一次都没有。丹增·诺尔盖和埃德蒙·希拉里是从珠峰南坡(靠近尼泊尔这一侧)登顶的,难度系数小于北坡登顶。
中国有没有举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行动呢?
其实,中国很早就有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想法,却因为缺乏登山人才和登山设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一切从零开始吧。
1955年,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登山技术。1956年,苏联专家在北京八大处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登山培训班,培养出中国早期的第一批登山运动员,组成中国第一支登山队。
中国第一批登山运动员来自各行各业。《攀登者》中4名登山队员方五洲、曲松林、李国梁、杨光的原型,即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他们本来的身份就五花八门,与登山毫无关系。王富洲是地质工作者,贡布是解放军士兵,屈银华是伐木工人,刘连满是消防队员。
1958年,中国登山队员在念青唐古拉山进行了集训,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做最后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登顶,中国修建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公路,方便从西藏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运送物资。
登山需要专业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购买。1959年,国家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70万美元外汇,从瑞士购买了一批专业的登山设备。
1960年3月,中国登山队员几十人在海拔5000多米的大本营集结,为登顶做最后的准备。他们花了2个多月时间,在大本营至珠峰之间建立了3个营地,把物资运上去。
1960年5月17日,4名登山主力队员出发了,他们带着一面五星红旗向世界之巅发起冲击。由于准备充分,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轻装前进。5月23日,他们顺利到达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他们将于次日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冲刺。
可是,次日早晨,登山队员出发没多久,队长许竞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不得不退出。原本负责接应和摄影的2线队员屈银华临危受命,加入队伍。队长的责任,则交给了王富洲。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继续沿着山脊前进,中午12时,他们到了著名的“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这是一道笔直的4 米多高的岩壁,表面很光滑,没有任何攀援支点。有人说,这里连鸟儿都飞不过去,更别说人了。可是,中国登山队员没有放弃,费尽周折,用了3个多小时,终于将“第二台阶”踩在脚下。
越过“第二台阶”,长时间在前面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他们携带的氧气剩下不多了。于是,刘连满就留在一个既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危险的一块大岩石旁的弧形拗槽中休息,其余3名队员完成最后的登顶任务。
那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当时,探险家攀登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登顶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显而易见,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已经突破了“两点钟规则”,这意味着必须要在夜晚攀登。里面蕴含的风险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当太阳的余光完全消失后,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不得不在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进。更可怕的是,当他们攀登到8800米高度时,氧气已经基本用完,体力消耗一空,最后一程完全是在冰雪上爬行,本能地向前行动……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放在世界之巅。
他们在顶峰活动了约15分钟,开始下山。当他们回到8700米处时,与刘连满会合,并利用刘连满保存的1个氧气瓶,回到了物资补充营地,凯旋而归。
由于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登顶的时间是夜间,没有办法拍摄影像资料。因此,不少外国登山队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登山队员并没有成功登顶。
一名英国登山队员还专门跑来找中国登山队员,核实登山的细节。当他看到屈银华那双因冻伤而失去脚趾的双脚后,一句质疑的话也没有说出来。
登顶珠峰,是一次体育赛事。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有更大的意义。它意味着跨越艰难险阻的毅力,意味着迎难而上的勇气,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定将永远铭刻在了历史之中。
【参考资料:《攀登者》《王富洲:不朽登山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