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甚至超过了紫禁城。清朝耗费了150余年的时间,来创建和经营圆明园,使之变得辉煌壮观,拥有精美的建筑景群和丰富的文化收藏。
在圆明园里有众多美轮美奂的景点。其中有一个景点很特别,它是专门用来摆摊设点的地方。
它叫买卖街。
我们知道,紫禁城是皇宫,戒备森严,不允许传出任何噪声。而圆明园本来就是皇帝“避喧听政”的地方,可以“劳逸结合”。因此,乾隆皇帝就在圆明园福海东部的同乐园,设立了一条买卖街。
买卖街由两条街道组成。一条街道为东西走向,长约120米;另一条街道为南北走向,约为180米。两条街道通过一座桥连接起来。不过,桥的中间被一个栏杆隔断了,不能通行。
从外表上看,两条街道的店铺林立,与外面的寻常商业街道没有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是,在一年之中的大多数日子里,这里的商铺关门插锁,不会开门。街道上也没有来来往往的行人。
买卖街一年有3次开市的时间,每一次开市20天,合计60天。每到开市时,街道上所有的店铺都打开大门,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每岁赐诸臣观剧于此。高庙时,每新岁园中设有买卖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这是说,只要外界有的商品,买卖街里都有,甚至还有挎着小框卖瓜子的小贩。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经在乾隆时期供职于内廷,作为宫廷画师。他来过圆明园,见识过买卖街的热闹场景,在致朋友的信件中写道:“开埠迎船,陈肆列货。丝绸布匹,则各分地段焉。磁货漆器,则各占专巷焉。木器衣装,妇女珍饰,则此一方焉。玩好书册,经典巨籍,则彼一地焉。亦有酒肆茶坊,行台村店,果浆走贩,针线游商,揽售牵裾,皆所不禁。”在王致诚的描述里,买卖街分地段售卖丝绸布匹、磁货漆器、木器衣装、妇女珍饰、玩好书册、经典巨籍等物品。
另一名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是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家,曾参加过圆明园的建筑设计。他也曾经记载:“园(圆明园)中亦有通衢,店铺夹列,每逢佳节,中国、日本、欧洲各国,各种最珍奇之物,群汇于此,如市场然。”你看,买卖街不但有中国的货物,还有日本和欧洲各国的珍奇物品。
据统计,买卖街有当铺、首饰楼、银号、香蜡铺、纸马铺、油盐铺、菜床子、粮食铺、颜料铺、茶馆、南酒铺、干果铺、古玩店、酒馆、饭庄、估衣铺、瓷器店、漆器店、丝绸店、布店、书店、木器家具店、鸟雀店等20多种店铺,还有一部分卖饮料、水果、零食、针线百货的临时摊贩。只不过,所有的店铺商人,以及前来购物的行人,都是由宫里的宫女和太监打扮。
虽然买卖街里的商人和行人,都是宫女和太监装扮,但店铺里的货物是真的,交易也是真的。因为店铺里的货物,都是从外面商人手中采选赊购而来,并且事先约定:如果在开市后货物被卖掉,就按照官价付款给商人;如果没有卖掉,闭市后要全部退还给商人。
乾隆皇帝兴致好时,会带着后妃宫眷们来买卖街走一走、逛一逛,看上中意的物品,也会掏钱“买买买”。这时候,整个买卖街就变得更加热闹。高声叫卖的店铺商人、熙熙攘攘的行人……看上去还真有《清明上河图》里的都市盛况。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乾隆皇帝的第十个女儿,即和孝固伦公主,下嫁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和孝固伦公主和丰绅殷德订立婚约之后,就一直称呼和珅为“丈人”。一天,乾隆皇帝带着和孝固伦公主逛买卖街,和珅在一边陪同。乾隆皇帝看中了一件大红夹衣,对公主说:“楞着干啥,找你的丈人要钱买呀。”
于是,和珅就花了28两银子,买下了这件大红夹衣。
乾隆皇帝之所以在圆明园里设买卖街,主要是让长期生活在宫廷里的后妃宫眷、阿哥公主,调剂一下枯燥乏味的御苑生活,体验一把“原汁原味”的老百姓生活。
事实上,除了圆明园,其余清朝皇家园林里,也分别都设立了买卖街。颐和园的买卖街,设在苏州街;静宜园的买卖街,设在香山寺前。
买卖街的生意,在乾隆时期最为兴旺。之后就每况愈下。到了道光、咸丰时期,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使得皇帝根本就没有心思来到买卖街“买买买”。随着时间的流逝,买卖街逐渐荒芜下来,不再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