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为百姓创造美好生活VV
上海电影博物馆
从繁华熙攘的徐家汇商圈往南走,步行10来分钟就能遇到一幢特别的建筑——上海电影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选址闹中取静。大门前的工农兵塑像作为“上影”的标志,曾出现在无数上影出品的电影中,站在塑像前抬首欣赏,颇有“走进影院大银幕”的虚实交错感。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华语电影的根脉所系。
- 19世纪末,电影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发明传入上海。
- 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在上海举行。
- 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
- 1921年,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
在此后的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上海电影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而上海博物馆所呈现的,正是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将其中的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徐徐铺陈,娓娓道来。
博物馆的原址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大院,现在是上海电影集团的办公地。博物馆的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分为4大主题展区、4D艺术影院和5号摄影棚,是目前国内文史资料最多、信息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电影史主题展陈之一,馆内的大量藏品不仅留下了中国电影流金岁月的珍贵记忆,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大众电影》创刊号
黑白剧照的封面,纸张有些泛黄,边角还有不少破损……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三楼展区里,有这样一本旧杂志。虽然看着不太起眼,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电影期刊《大众电影》创刊号。
《大众电影》杂志1950年6月1日创办于上海,编辑部最早设在江西路、福州路东南角的汉密尔顿大楼里,一年后搬迁去了北京。对广大观众而言,《大众电影》有一项家喻户晓的群众性评价活动——“大众电影百花奖”。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影片是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谢晋本人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红色娘子军》的主演祝希娟则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当时她还是刚毕业不久的新人演员。
改革开放后,《大众电影》于1979年重新发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发行量曾高达947万册,创下了电影杂志发行量的世界之最——相当于当时每100人中,就有一位是《大众电影》的读者。
《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奖牌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故事讲述了小女孩英子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城南旧事》在1983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最高奖项——最佳影片精英奖。今年恰逢《城南旧事》上映四十周年。吴贻弓导演之子、上影集团导演吴天戈介绍:“这个国际奖非常珍贵,也来之不易,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它的意义非同一般。”
《大闹天宫》分镜头画面台本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片史、中国电影史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大闹天宫》历时4年绘制,最终完成了15万4千多张画面,拷贝全长3140米,放映时间117分钟,而它最初的构思,便浓缩在万籁鸣老先生手绘的分镜头画面台本中。
《大闹天宫》分为上、下两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创作、摄制,分别在1961年底和1964年9月完成。问世后,《大闹天宫》在多个国际电影展、电影节上获奖,赢得了全世界对中国民族动画的赞誉与关注。
拍摄尼克松访华纪录片的新闻照明灯
这款电影新闻照明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沪光灯具厂等在51年前联合研制而成。当时的研制人员对国外新闻照明灯的了解仅限于外形,实际技术指标并不清楚。为了满足新闻照明灯亮度高、便于携带的需求,研发人员创造性地提出采用氙灯取代钨丝灯。
经过不断试验改型,新闻灯的体积缩小了,亮度则大幅提高,显色性也很稳定。当时,研发人员还同时试制了单头和双头两种灯具,方便新闻拍摄时灵活使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时的新闻影片正是使用这款照明灯进行拍摄,留下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上海的许多珍贵影像。也是在这次访问中,两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九年来,上海电影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3000余场。曾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精品展览奖,连续两年在上海博物馆综合影响力评比中排名前六。同时,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开创了“移动博物馆”“日常电影节”“博物馆学院”“文旅体验”“上海电影周”和“电影生活”六大业务品牌。
为欢度上海旅游节和喜迎国庆长假,上海电影博物馆以“秋日,在电博小憩”为主题,于9月17日至10月7日正式推出精彩畅游季,为观众们准备了丰富的文旅活动。不仅有惠民的票价折扣,更有形式多样、针对全年龄段,文化和旅游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电影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声”活动。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