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初识合肥,它是奔腾的。酷爱三国故事的我在学生时代常常对“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精彩情节心驰神往,自古便有“淮右襟喉”之称的合肥在我心里充满了“英雄气概”。在合肥生活十年,它是恬静的,这里的青山绿水令人心醉,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让人印象深刻。合肥的山水滋养了合肥人,合肥人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用“绣花功夫”将合肥山水打造地更加精致、更为广博、更具层次、更有灵气,像一幅恣意泼洒的青绿山水画,展于世间、层层浸染。
一泊湖:巢湖的“综合治理”与“最好名片”
合肥坐落于巢湖之滨,2011年区划调整后,八百里巢湖成为了合肥的内湖,合肥也成为全国唯一坐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唯一,就意味着巢湖治理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巢湖综合治理,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坚持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誓要还合肥人民一泊清澈的湖水、一片清爽的天空。经过多年努力,备受瞩目的“蓝藻大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巢湖出现大规模蓝藻水华的时间逐年缩短,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巢湖的生态功能更加丰富,合肥市也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美丽的巢湖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最好名片”。
一条河:江淮运河的“千年梦想”与“生态廊道”
在合肥西边,有一处遗迹,叫作“曹操运河”,也叫古江淮运河,是东汉末年曹操为连接东淝河与南淝河,备战孙吴而开凿,但由于河道“日挖一丈,夜长八尺”,他贯通两河的梦想只能作罢。如今,合肥人民又将这个“千年梦想”重新点燃。
2016年1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后的全国第二大调水工程。对此,省政府提出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的建设目标。全市上下乘势而为,围绕实现生态安全、生态保护、生态连通、生态宜游多重功能,着力构建连续完整、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复合型生态廊道系统,并通过江淮连接,实现巢湖水体更新。
当下,在“曹操运河”的不远处,引江济淮项目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跨越千年的梦想在此汇集,传承发展,变得清晰,它所承载的已不仅是漕运的畅通、农田的灌溉、水量的节度,更是生态的改善、群众的期盼、复兴的希望。
一池水:逍遥津的“三国故梦”与“重焕新生”
著名的“逍遥津”就在老城区东边,这里曾是三国古战场,魏、吴两军在这里频频交兵。往事越千年,南淝河的柳枝依旧窈窕柔嫩,古战场历经岁月洗礼,变成了深受群众喜爱的逍遥津公园。走进这里,白天可以在湖畔的凉亭里感受微风,夜晚可以在浪漫的摩天轮上俯瞰城市。
2021年,逍遥津公园完成了新一轮的整体改造、重焕新生,合肥人的“绿色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园内绿化经过调整后更加通透疏朗,环绕公园的水系澄澈见底,游鱼水草视之无碍。如今这里既有楼阁湖景、杉林花簇,又有阳光草地、大树成荫,形成了“四季可看、一步一景、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与此同时,这里的文化氛围也愈加浓厚,屹立于古道之上的张辽雕像,依旧诉说着“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历史故事,人们游览“逍遥八景”、领略建安风骨、体验三国文化,情景交融之中,千百年前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群雄荟聚、星月交辉仿佛就在眼前,精彩纷呈。
一座山:大蜀山的“李世文路”与“还林还草”
大蜀山脚下有一条树林掩映的小路,名为“李世文路”,纪念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曾经的大蜀山并不像今天这样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在日寇的摧残下,这里变成了一座“遍山不见草,风吹石头跑”的秃山。解放后,李世文带领族人和周边乡民自发上山植树造林,五年时间,他们不计报酬、不辞劳苦,每天往返70里路,人扛肩挑地将两三百万棵树苗种下,终于让大蜀山重现勃勃生机,此后,他又和家人义务为大蜀山护绿,直至1988年去世,他也因此成为合肥第一位国家级林业劳动模范。世纪交汇,合肥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扩大林草空间,毅然舍弃开发大蜀山西侧土地带来的巨额经济回报,变建设用地为生态用地,实施大蜀山森林公园西扩工程,打造出了如今的万亩青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大蜀山苍翠峭拔、绿意盎然、游客如织,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人们在这里记住了李世文,记住了李世文的精神,也记住了合肥人对绿的执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合肥人正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用最真挚的情感反哺合肥的山水,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将一件件小事做好共成大事,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凡,共同挥运绿色发展的如椽巨笔,在江淮之间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张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