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河一河两岸新图景。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佛山,又回到了东平河时代。
一到晚上,随着“三龙湾号”游船启航,东平河两岸的璀璨灯光,映照出一个全新的“夜佛山”。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东平河之于佛山,就如珠江之于广州、泰晤士河之于伦敦。从水运时代的“黄金水道”到工业化时代的“淡出”,从中心城区扩容“过河”到一河两岸“城市新客厅”,东平河跌宕起伏的背后,是佛山城市进化的过程。
“重磅!陈村、北滘、大沥拟纳入佛山中心城区。”今年,佛山市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中心城区将继续向南,再跨过东平河。这意味着,佛山城市化又进入新阶段。
●南方日报记者 刘明 欧阳少伟
开发北岸▶▶
一河两岸新图景
“呜——”临近晚上7时半,“三龙湾”号自东平河南岸的龙舟广场码头出发,徐徐向东驶去。沿岸的公园美景和华灯尽收眼底,绿道长廊上,漫步者有说有笑。
而两年前,还是另一幅光景。2020年5月,佛山公布东平河水轴线十大亮点项目,划定25公里的滨水重点示范段。十大项目中,有七个位于东平河北岸。
彼时,与南岸的繁华相比,北岸稍显“冷清”。沿岸看不到恢弘的地标建筑,只有成排的住宅楼,较为单调的灯带点缀其间。河边有三两行人,稀稀拉拉。
“早在17年前,佛山就提出东平水轴一河两岸建设的构想,曾公布了以东平河景观绿化带为核心的滨河景观规划,规划很好,但一直没多大进展。”徐玉发是禅城区政协委员,自1993年来到佛山,就一直关注着东平河的发展与变迁。
他本对这次新动向也不以为意,但很快意识到这次与以往有些不同。十大项目公布后,佛山市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巡查东平河水轴线沿岸,了解项目推进情况。
在政府的牵引下,各种力量快速向北岸集结,多个项目加快建成:澜石公园,仅施工三个多月,就建成开放;石湾渔村文化公园,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渔船停泊点升级改造;目前,鱼鹭洲尾、星耀石湾、半月浮翠、澜石记忆等多个项目已相继建成开放;佛山新港滨水公共空间项目也将在国庆前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
“去年岸边还是一片黑,几个月时间里,原来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已经变成绿带长廊,沿岸灯带也多了,变化真大!”看到沿岸的巨大变化,徐玉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刻。
黄金水道▶▶
支撑商贸勃兴
“三龙湾”号继续前行,沿岸云霞幻影,流水泛金,时不时经过的大货船,不断提醒游客,东平河依然保持着“黄金水道”的功能。正是这个功能,造就了佛山城市的勃兴。
300多年前,这条几十米宽的河面上,停在岸边的货船鳞次栉比,中间通行的宽度只剩下几米。河面上人声鼎沸,声音可传到数里之外,一派繁盛景象。
那时的东平河上商贾云集,上游连接粤西、粤北和云南、湖南,下游直通广州。凭借“通江达海”的便利优势,佛山这南国小镇,一跃成为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的“天下四聚”。“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
资深媒体人龙建刚一直记得,《西游记》中有一个精彩细节: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大喊:“我拿广锅把你这妖怪煮成杂碎!”这个“广锅”就是佛山制造。明朝作家吴承恩也曾无数次在京杭大运河上,看到满载广锅的货船源源北上的盛况。
佛货不仅北上,还通过东平水道下南洋、闯全球。位于佛山中心城区的石湾镇街道,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创造了“石湾瓦 甲天下”的辉煌。一艘艘满载石湾陶的货船,正是通过东平水道,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有史料记载,道光年间,佛山古镇共有300多个行业,工商店3000家以上,商品近4000种。这种繁荣的商贸促进了佛山城市的发展。
佛山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军事重镇,却成为了城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杨义看来,佛山以“工商城市”的模式,打破了“郡县城市”的旧模式和中国长期由单一中心城市一统天下的旧格局,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跨过东平河▶▶
建设新城区
转眼间,“三龙湾”号来到了东平桥下。
临河而起,因河而兴,是佛山作为岭南水乡城市的特色,但到了工业时代,马路经济的兴起,改写了佛山河流的“命运”。东平河在手工业时代的辉煌逐渐归于沉寂,东平河岸成为了佛山中心城区的边界,北岸成为城区的边缘。
东平桥的出现改写了历史。这座连接东平河两岸的大桥,冲破了东平河对佛山中心城区边界的束缚,让中心城区跨过了东平河,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
实际上,作为岭南水乡的居民,佛山人对“过河”的景象再熟悉不过。小布村位于乐从北部,紧邻东平河。67岁的何淡良是土生土长的小布村人,“那时候要想过河,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我们坐手摇船去河对面,把自己种的菜拿到澜石市场卖,然后再买点肉和米回来。”
东平水道作为佛山境内较大的水道,是佛山城市难以逾越的一道天然屏障。为连接两岸生活,1969年,旧澜石大桥建成通车,成为东平河上的第一桥,也是佛山通往江门、湛江的必经之路。但仅有的这座桥,并没有给两岸带来更多的变化。
2002年底,佛山启动区划调整,“大佛山”横空出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佛山实施了开发新城区的新行动,跨过东平河,建设佛山新城。佛山新城的崛起,也改变了东平河的功能定位,从原来的水运通道变成城市的滨水景观带。
2005年,佛山提出“一河两岸大佛山”的构想,明确要把东平河两岸的中心组团新城区建成未来佛山的商贸、金融、新闻及文体中心。同年公布的《东平河北岸沿线用地规划》,让东平河一跃成为佛山未来城市中轴,并确立了以东平河景观绿化带为核心的滨河景观和城市中央商住区的规划。
随后建成通车的东平大桥,正式开启了佛山“一河两岸”时代。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佛山几乎所有的大型城建,是沿着东平河展开的。从2008年开始,佛山投入巨资在东平河两岸,先后打造了佛山新城CBD、中德工业服务区、潭洲会展中心。
城市发展的重心回归这条河流,几乎是一种必然。而最近几年,回归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2020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东平河水轴被定位为佛山“新城市客厅”。去年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要推进东平河水轴线高品质滨水空间建设,构建城市景观廊道和城市门户新形象。
村民变市民▶▶
融入城市圈
“三龙湾”号缓缓向前行驶,即将行至小布码头时,依稀可以看到河边码头上三两结伴散步的人,何秋宜经常就在其中。
何秋宜从小生活在小布村,这几年,她明显感觉到随着城市的变迁,村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以前老听村里人说对岸是大都市,我们这里是农村,东平河就好像是一种心理障碍。但现在大家很少说这种话了。”
走在小布村的街头巷尾,看不到垃圾的踪影。几名妇女穿着红马甲,拿着扫帚、竹网兜经过。“她们都是本村人,专门搞卫生的,除了她们,村里还有志愿者义务搞卫生。”何秋宜介绍。
近些年,世纪莲体育馆、佛山市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在东平河南岸拔地而起,成为佛山的新地标。而日趋完善、供给丰富的佛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让小布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对岸一样便利的文化生活。目前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成员馆391家,文化馆服务点73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33家,全年开展群众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超过1万场……
从城市化的角度看,随着东平河一河两岸建设,小布村人与对岸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受到了对岸城市生活形态的带动及辐射,也慢慢进入城市生活的圈子之中。
但何秋宜仍觉得“现在这样还不够”,她认为一河两岸发展的速度很快,大家还要从更多方面转变心态,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晚上8时半左右,“三龙湾”号缓缓靠岸。但东平河水继续流淌,佛山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