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几个外地来我这边学茶的同学准备趁着十一假期去北京玩一玩。可能是受近年来“国粹热”的影响,人们都很期待去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景点,也希望能看到两部严肃的国粹京剧。想了想,推荐他们去吉祥大剧院体验一下。成立于1908年的吉祥,是一座百年老剧院。当时,梅兰芳、马、等许多著名京剧艺术家都在这里表演过,可谓是京剧的舞台和摇篮。现在我们正在庆祝国庆节,京剧表演一场接一场。打开抢票软件,可以看到北京不仅有精彩的剧,也有优秀的人物。算了吧,我自己去选两个游戏。
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我推荐他们去吉祥其实还有两个考虑:一方面,这个剧场花园位于王府井大街上,是我们老北京品牌聚集的地方,非常适合世界各地的游客;另一方面,他们都是爱茶之人,吉祥是北京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遗迹。
2021年7月10日,吉祥大剧院重新开放。照片由《北方之夜》新视野提供
八名士兵列队进入“茶园”
吉祥开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被称为吉祥茶园,而不是吉祥剧场。清朝入主中原后不久,也就是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朝廷就下达了“京城内城不准开戏院,永远禁止”的明确命令。北京内城不允许有演出场地,态度坚决:不是暂时的,是永远的。清代北京内城包括合并前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如果打开手机地图,会发现大致是前三门大街以北,二环以内的区域。清朝的皇帝是怎么想的,面积这么大,建不了剧场?是当时八旗子弟不爱听戏文吗?不对。八旗子弟不爱听剧,太爱听剧了。不仅每天听,大家都唱,很多都和专业演员一样好。但是每天去歌剧院都没人练骑射。看到八旗兵的迅速腐败,清政府深感忧虑和不安。所以从康熙朝开始,禁止在内城范围内开设剧场。
这挡不住八旗的粉丝。内城没有剧场,大家可以出前门到外城去听。法院不能查封外城的剧院吧?所以这一禁令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而八旗子弟去听歌剧、唱戏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乾隆二十七年,朝廷只能颁布另一项法令:
“前门外,酒馆比以前多了,去玩的玩家也多了,比如八旗。以后要不时交给八旗书记、步军、衙门检查。如遇此类被禁之人,一旦被查获,官员参与其中,士兵负责革。我还在请京师视察顺天府、五城衙门,出示他们的诏书,实实在在地贴在各剧院的酒馆里,禁止旗号出入。”
这样,外城的剧院是不会让横幅进来的,但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不是禁止出入剧场吗?这个小屋将被改成一个茶园。这些老北京人太会玩文字游戏了。八个兵进了茶园,名义上是喝茶聊天,实际上是看戏听歌。既然叫茶园,自然不卖戏票,只收茶钱。一壶香茶顶住了皇帝的圣旨。毕竟喝茶聊天不会犯法吧?纵观中国历史,有禁酒、禁烟、禁剧,但没有禁茶。一杯茶汤,经过儒释道,皇帝也禁止不了。
所以清中叶以后,北京的戏楼基本上都要沾个茶字。比如著名的三清茶园、天乐茶园、中和茶园等等。但总体来说,茶园作为演出场所,主要分布在外城。毕竟内城是清政府控制的重点区域,经营者和执行者都不敢太明目张胆。在清朝的200多年里,北京内城很少有正规的商业剧场。唯一的例外是东四牌楼附近有两个小剧场,一个是东四牌楼南面的泰华轩,一个是龙符寺的景泰茶园。但这两个花园都位于内城核心,只能边玩边杂耍。比如道光时期最著名的说书人石玉坤,就经常在这两个小茶园说“三侠五义”。此外,像丹仙的司瑞轩(艺名随缘音乐)这样的著名艺术家也经常在这里演出。
全市茶园数量第一。
总而言之,清朝时,内城居民想看京剧、梆子之类的大戏,还是要搬到外城去看。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地铁,从内城到外城要费些周折。如果能在内城建一个能演大戏的茶园,那就如云发财了。但是在清朝内城的茶园演戏,是典型的违法行为,大多数人有心却没有勇气。这时,一个心怀不轨的角色出现了,他就是掌管大公主府的太监王德祥。大公主,慈禧的养女,长生和硕公主。丞相门前,七品官员,大公主府总管更是手眼通天。清末,王德祥看到内城缺少像样的剧场商机,在内城东安市场东北角投资兴建剧场花园。这个剧场完成于1908年初,取名吉祥茶园,也就是现在王府井大街88号的吉祥大剧院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