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博
讲述人:北京晚报原评论部主任苏文洋
上世纪80年代,长城的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当时,北京地区66%的长城已成为土堆或遗留下部分残壁,基本完好的八达岭、慕田峪等处长城可以开放的地方也是屈指可数,大部分是残垣断壁。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加速修复长城重点地段,缓和游客拥挤状况,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和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单位联合举办“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
第一期工程定为修复八达岭长城第二制高点——北七城台及北六至北七城台之间的城墙;第二期工程为北八城台及七、八城台之间的城墙。
在修复开工之前,我就首倡并组织活动筹备工作,曾经数十次到访过多地的长城,与文物局的专家一起沟通。最终由文物单位确定了修复方案。1984年7月5日捐款行动开始后,八达岭特区马上着手开始修复,到9月份两座城台就已经修复完成,速度非常快。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是我国第一次发动群众参与文物保护捐款。通过这项活动,唤起了国人保护长城的意识,以及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改革开放前,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多年以来,长城砖被周边居民当作了建筑材料。在捐款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在加强。延庆县许多村民把自家用长城砖垒起的猪圈拆了,捐出来修复长城。通过举办捐款活动,长城研究也逐渐成为热门。社会各界成立了长城书画研究会、历史研究会,对长城的认识研究也逐步深入。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