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业也。
2012-2022,十年非凡历程, 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蔬菜产量从172万吨增长到242万吨;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以上, 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由1113亿元增长到1576亿元;
合肥注册农产品商标从3946个突破到1.6万个;
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翻了三倍……
十年来,合肥紧抓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基础,持续实施都市现代农业“1196”工程、特色种养业扶贫“1151”工程、虾稻产业“3115”战略、农产品加工六大行动、“合肥智慧农业谷”等大战略、大工程,都市现代农业升级发展取得新进展。
车辆行驶在庐江县汤池镇百花村福岭盘山公路上。柳晓华 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菜篮子”拎得稳,“米袋子”抓得牢。
如今,驱车前往肥东县桥头集现代农业产业园,来一场果蔬采摘之旅,是很多合肥市民的周末选择之一。 该产业园汇聚安徽开垦、合肥润枝、上海雾耕等多家高端农业企业,蔬菜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全产业链带动2.6万人就业。
走进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上海青、西红柿、水果黄瓜等蔬菜随处可见,销往合肥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市场,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内景。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项目总规划面积2280亩,总投资16亿元。”安徽雾耕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发军介绍,该项目基于 气雾栽培智能化工厂化种植技术,遵循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理念, 是无农药、无化肥、无泥土的立体栽培蔬菜瓜果高科技农业。植物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环境控制,可以根据 不同瓜果蔬菜,电脑自动调节营养液的配比,形成标准化生产。“通过采用无土栽培的立体种植方式,每亩年产量约为传统种植10倍以上。”
这个示范园不仅生产蔬菜,还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工厂化雾耕农业生产、农民科技培训、青少年科教、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示范园全面建成后,年产果蔬约10万吨,年接待参观、采摘体验30万人次。同时,通过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朱发军说。
技术人员在查看蔬菜长势。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小小“菜篮子”,关乎“大民生”。
十年来,合肥人的“菜篮子”持续优供, “菜篮子”设施蔬菜面积30.93万亩、省级蔬菜标准园49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3家。蔬菜产量从172万吨增长到242万吨,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首次考核位列“优秀”。
“我市拥有中垾番茄、牌坊杭椒、庐江花香藕、白湖荸荠、同大韭菜、金坝芹芽等品牌蔬菜。”市农业农村局菜篮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1-7月,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03.81万亩,蔬菜产量174.62万吨,均保持增长态势。
肥东县牌坊乡菜农在采摘杭椒。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牢牢端住“中国饭碗”,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沉稳有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年来,合肥扛稳扛实粮食重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安全更加稳固。
合肥在全省率先完成44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17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划定,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合肥贡献。2021年,合肥粮食生产工作获得全国先进。
蜀山区小庙镇段冲村小麦夏收现场。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合肥大力推进农业‘两强一增’行动,农业支撑持续加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十年来,合肥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4个、科技特派员1117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互联网+土地深翻”面积达110万亩,机插秧面积236万亩,小麦机收减损率降低到2%以下,跻身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1万亩,占比50%。
今年,我市夏粮总产60.0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油菜面积71.23万亩,油菜面积、产量实现“三连增”。“我们将全力做好当前抗旱工作,力争夺取秋粮丰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庐江县同大镇二龙社区,当地农民利用晴好天气抢抓农时收割早稻。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产业融合 不断加速
说起米线,爱好者的脑海里会立即浮现“王仁和”三个字。
处暑时节,走进“王仁和米线”生产车间,浓浓的米香扑面而来,全自动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洗润后的优质大米经过粉碎、配料、熟化成型、醒发、散丝、烘干、切割等一道道工序,包装入库走向市场。
“王仁和米线”生产车间。
“十年前,我们没有全自动化生产线,还处于设备调试阶段,当时的年产值5000万元。十年后的今天,已建成投产4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近5亿元。十年前,员工只有200多人,目前已有2000多人,产业模式也从单一经济步入了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模式。”王仁和集团副总裁王杰说。
王杰介绍,该集团年生产米线使用原料大米10万吨,主要是江淮地区的早稻米。利用二产米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以及洗米水,用来酿酒;再用酿酒产生的酒糟制作有机肥料,用于一产稻米和蔬菜的种植;种植出的蔬果用于三产米线餐饮和方便速食米线的使用, 真正做到“吃干榨尽每粒米,只为一碗好米线”的企业使命。
王仁和米线
“近年来,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王杰感叹说,比如说在设备升级、产品创新、厂房建设等方面都获得相关财政支持。“尤其是今年,政府组织我们申报‘米线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用于我们米线产业的发展建设。”王杰说。
通过二产深加工带动一产、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品牌, 王仁和联合当地近20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联农带农效应显现。
“王仁和米线”生态农业示范园
龙头“舞”起来,产业链“活”起来。
十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151”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和“166”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由1113亿元增长到1576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571家增长到670家,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5家。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加强绿色食品及现代种业产业链工作,多措并举狠抓产业链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
至6月底,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在全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录入项目总数77个,排名全省第1位;项目总投资额153.37亿元,上升至全省第一方阵。
全市现有持证种业企业235家,拥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8家,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7月3日,“中国菌物谷”顺利揭牌,标志着我市绿色食品及现代种业产业链“双招双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上半年,全市种子销售收入40.1亿元,出口各类种子4459.5964吨,出口额约1.06亿元。
在丰乐种业育种实验室,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观察水稻基因编辑的筛选情况。全媒体记者 苏玲 张正朋 摄
加强品牌建设,引领农业提质增效。
十年来,合肥注册农产品商标从3946个突破到1.6万个,涌现了洽洽、王仁和、燕之坊等20个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合肥龙虾、长丰草莓等12个公共区域品牌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肥西老母鸡、下塘烧饼、三河米酒等10类特色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保护名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突破380个。
“努力让更多食品类企业成长为合肥的产业地标”“让合肥名优农产品既‘好买’又‘卖得好’ 。 ”前不久,我市启动名优农特产品大促销活动,努力让其卖得好、卖得响。一大批具有优质“合”字牌农产品,正走向千家万户。
洽洽瓜子自动流水线 。段引引 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我市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应用农业物联网农业企业超450家,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乡村旅游 如火如荼
产业花开家家富,美丽乡村处处景。
走进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山口凌中心村,清爽整洁的巷道映入眼帘,古树繁花、池塘景观点缀其中,宛若城市后花园。
退休后和朋友自驾环巢湖旅游的市民徐萍行至山口凌,不禁驻车入村游玩。“现在农村越来越美了,家家门前干干净净的,还建了骑行驿站、书吧、客栈,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不乏现代感,令人舒心、愉悦。”徐萍说道。
游客在山口凌村村口“打卡”。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山口凌村依山而建,村庄由九条巷道组成,呈“九龙攒珠”格局。
“2019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保留传统古村落风貌的同时,进行道路硬化、照明亮化等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党委书记宣典胜说。
在山口凌,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公司联合盘活闲置校舍,引入工商资本(安徽农道)参与运营,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探索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特色保护类村庄乡村振兴路径。
据安徽农道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坤明介绍, 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主要有民宿、餐厅、研学及露营地等,今年“五一”假期日均人流量1000余人次。随着9月民宿和露营地的同时开放,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游玩,感受乡村魅力。
肥东县长临河镇山口凌村风景秀丽。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激活乡村“美丽引擎”,让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位于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的小岭南同样人气火爆。小径花香四溢、庄稼连成一片、青砖白缝小合院……2018年,小岭南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原则,打造具有江淮地区特色的村落。马岗村大小岭南的43户农户将闲置房屋统一租赁出去,由合肥蜀山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运营打造乡村民宿等项目。
“原先外出打工,家里房屋闲置、田地抛荒,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将房屋租赁出去作民宿,我也成了一名民宿管家。”小庙镇马岗村小岭南村民组村民李泽珍告诉记者, 除了租金、土地流转补贴,加上自身工资,年收入近7万元,“ 能在家门口就业,感到很幸福。 ”
小岭南水稻长势喜人。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切实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统筹,推动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的集聚, 将农业与科创文创产业、农村与体育休闲旅游、农民与有情怀有思想的新村民有效整合,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合肥蜀山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平介绍。 2021年,当地接待游客30万人次,庭院经济合作社每户成员增收8万元,解决就业300人。
小岭南环境优美的民宿。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深化“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休闲旅游发展。
十年来,合肥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农村常住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6年年底的30.7%提高到目前的95.3%,乡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0%以上。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累计建成60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陆续对1405个较大自然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十年来,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翻了三倍,从1350万人次增长到4000万人次,营业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7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汉服爱好者漫步在肥西县丰乐镇万亩荷花基地。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来源:合肥日报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