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与东西部协作地区的文化交流,东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积极对接皋兰、甘谷、临潭三地文化旅游部门,收集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按照非遗项目所属类别进行分类,并利用我局微信公众平台“结对地区文化交流”专栏陆续推送东西部协作四地非遗交流展,旨在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协作地区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实现四地文化的深度交流。
一、甘谷皮影戏
相传皮影戏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甘谷皮影戏由通渭县皮影艺人传入。
甘谷皮影的制作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工序。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牛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一般高度在30厘米左右。
皮影人物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扦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唢呐、扬琴、锣鼓等,其伴奏乐器中的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
甘谷皮影戏班子一般由4—8人组成,皮影戏箱通常有50—60人物身子和120多个人物头像(俗称稍子),还有若干场景道具如动物、座椅、云头等。常年演出的曲目有《富贵图》、《忠义图》、《苦节图》、《百子图》、《相国寺》、《乌盆计》、《沙陀国》、《香山寺还愿》、《五台山还愿》等五十余本。
二、甘谷道情
甘谷道情以其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流行于甘谷城乡。内容多与宗教有关,其音乐语言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风格,长于抒情。以一人演唱为主。演唱者手执简板,怀抱渔鼓,盘腿而坐,再无其它乐器伴奏。也有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曲调以民族五声音阶徵调式为多,也有宫、商、羽调及燕乐音阶的曲调。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杂有“一板二眼”小节,很少即兴加花保护范围。甘谷道情历史渊源已不可考,但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应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甘谷道情具有典型的北方说唱音乐特点,音阶多用五声音阶,有别于北方流传的道情音阶。而其中出现的燕乐音阶与秦腔音阶极为相似,其在调式节奏、旋律等方面与国内道情音乐的区别显而易见,应为陇东道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整理挖掘,丰富道情音乐,有着积极作用。
三、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流行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原名叫“鼓子词”,简称“鼓子”。它产生于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北京八角鼓为主,陕西眉户,南北曲调为辅,与兰州地方曲调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兰州地方特色的新曲种。2006年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