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围绕几千株。”杨燮写出了芙蓉花开时,蓉城内的壮丽景色。而在今年秋季到来之时,这座千年古城将被芙蓉花再次拥抱。
至于成都为什么被称为蓉城,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后蜀帝孟昶曾经以芙蓉花护城,在满城遍种芙蓉花。因为成都多雨水,以土制成的城墙很容易崩塌。芙蓉花根系发达,能够起到固土的作用,因此孟昶在成都遍种芙蓉花,以护得城民。一说是与孟昶的爱情故事相关。相传孟昶有位妃子名为花蕊夫人,生得才貌兼备,深得孟昶的喜爱。为了哄得花蕊夫人开心,孟昶便在全城种上了她喜欢的芙蓉花。一到秋天,全城开满了芙蓉花,颇为壮观。因而成都得名“蓉城”。
无论传说是否真实,可以确定的是,蓉城的来历确实与芙蓉花有关。“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曾这样记载。瓜果飘香的十月又要到了,封面新闻记者邀请了成都市植物园园林工程师石小庆,解读成都与芙蓉花的千年渊源。
孟昶的爱情故事,我们无法从植物学的角度论证其真实性。但孟昶曾经以芙蓉花固土护城的说法,石小庆说,从芙蓉花的特点来说,是有可能性的:“木芙蓉根系比较发达,固土确实能力较强。”
石小庆介绍道,芙蓉花与成都的渊源,远不止这一点。在历史上,芙蓉可供纺织、制绳、缆索、作麻类代用品和原料,也可造纸所用。“生活在成都的女诗人薛涛,在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专门用来写短小的诗句。”因为加入了浣花溪溪水制作而成,因此薛涛笺又被称为“浣花笺”。这种桃红色的小笺不仅受到李商隐、韦庄等诗人的追捧,更引得后人争相模仿,追求这桃红色小笺代表的雅趣。
石小庆介绍道,芙蓉花除了观赏价值、生态价值,还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木芙蓉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其花、叶、根都可入药。对此,李时珍着重研究了芙蓉和霜的关系,‘霜时采花,霜后采叶’,所得皆可入药,这都是因为芙蓉清冷宜霜的缘故。”芙蓉花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至今仍旧为人们所用。芙蓉花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还原糖、蛋白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加上外形美,味道鲜,口感好,又有“拒霜而开”的傲骨品格,还得到了文人雅士和食客们的青睐。记录宋代吃食的《山家清供》就写过这样的一个菜谱:“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yuè,意为煮)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石小庆说,相传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为了得到“雪霞羹”的做法,竟亲自折腰求之,也传为一段佳话。
虽然说来芙蓉花与成都市的渊源颇深,但是相比较于成都市的市树银杏树,芙蓉花的栽种范围还只能算得上是“初具规模”。石小庆介绍,目前芙蓉花是在成都主城区的“两环、两轴、两河、多点”范围内栽种,目前已种植30万余株,可以说是初具规模。但是距离凸显“蓉城”特色,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芙蓉花生长的光照要求高、喜水湿,具有夏秋美艳但冬景萧瑟、宜与其他花木搭配种植等特点。芙蓉的种植不应单纯追求数量规模,而是需以效果为导向,强调因地制宜。加大芙蓉园林配景方面的研究,可以让芙蓉成为主城区重要节点园林造景中的点睛之笔。”如何让芙蓉点亮蓉城,石小庆如此说道。
除此之外,虽然成都市植物园已培育出7个芙蓉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物权,但还没有开始产量化生产并推广。石小庆认为,新品种的应用,新优品种的研发,市民对于芙蓉花的辨识度等等因素,都会对芙蓉花在成都市推广和种植产生影响。
“花展和花节是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公众认识花卉、观赏花卉的主要途径。从1983年芙蓉花成为成都市花的那年起,市花展每年都在举行,至今已是第37届了。成都植物园从2014年开始承办芙蓉市花展,在每年秋季10月为期一个月的展期中,展出不同形态、品种的木芙蓉。”石小庆说,今年10月,芙蓉花展会如期在成都市植物园内举行。届时,千朵芙蓉花又将绽放,不知道今日的蓉城与当年杨燮得幸看到的景色相比,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