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虽然有着中条山、秦岭、崤山等众多大山,但是因为地处中原与渭河平原、汾河平原等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交汇地带,又有母亲河——黄河的联络,自古以来就非人烟稀少之地。因为人们需要依靠大河来运输、灌溉、生活,所以黄河边就成为了人群聚集地,也就形成了一长串的城镇。
被放弃的7座古城
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城镇成为不同行政区域的治所,有郡、有县、有州、有府等,到了清朝还出现了厅。但是到了1955年,一部分在清朝时期的府、州、厅、县治所几乎同时被放弃,或者治所迁到别处,或者行政区域并入其他县,这些被放弃的城有7个之多,共涉及1个府城、1个直隶州城、1个厅城、4个县城,分别是:
山西省:蒲州府、平陆县的治所;
陕西省:朝邑县、潼关厅的治所;
河南省:陕州直隶州、阌乡县、灵宝县治所。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要在黄河三门峡段兴建一座以防洪为主的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运用,枢纽大坝高353米,因为蓄水的原因,库区内的7座古城被放弃。
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
虽然被放弃,但是并不意味着消失。由于各城池处于不同的海拔高度,被水淹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也造成如今它们的现状也各有不同:3座城完全消失,2座城还在地面保留有部分残垣断壁,1座城有残余城墙和建筑,1座城有残存城墙并且仍然有人居住、生活。下面就来分别了解一下。
完全消失的3座城
河南阌乡城
阌乡县,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1954年6月21日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县。阌乡县城为土城,高一丈九尺,池(指护城河)深一丈,阔倍之,周围四里。有东、西、南三门,门上重楼,东曰瞻洛,南曰来薰,西曰仰华,三面环水,东西狭长,东高西低。位于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阌乡村东北的黄河河道内。
民国时期的阌乡县城图
阌乡县城因为靠近黄河,建城之后屡被冲毁,自洪武年初就“屡被冲崩,当事者皆屡行修补”,后又有明万历十八年、二十九年以及清朝顺治七年、十一年等年份被水冲毁的记载。
由于阌乡县城易受水灾,并且阌乡县面积、人口规模也较小,明清时编户仅“一十六里”,也就是以每户有5口人计算,全县也仅有8、9000人。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阌乡县就被撤销了,其地域并入了灵宝县。1956年修建三门峡大坝时,原阌乡县城消失于水波之下,仅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卫星图上还能看到一角,不过今天已彻底看不到了踪影。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卫星图上的阌乡县城残余部分
河南灵宝旧城
灵宝县城池,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周三里六十步,垛口一千。位于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大王镇老城村西侧约1.5公里左右的涧河附近。
清光绪年间的灵宝县城图
1957年2月因为治理黄河建设三门峡水库的需要,由于灵宝县城在淹没线以下,开始在虢略镇(今城关镇)筹建新县城,历时3年零8个月完成县城搬迁,原灵宝县城被淹没,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卫星图上仍看到略微轮廓,今已不见。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卫星图上灵宝县城,隐约看到一丝轮廓
山西平陆旧城
平陆县城池,金朝时初建,到明景泰年间,周长二里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有奇,有三座城门:东门为传说故里、南门为虞芮质成、北门为泰伯至德,无西门,门上有楼橹,北有重门。位于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村镇老城村,虽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卫星图上能看到其城大致轮廓,但今天城墙已经看不到了。
清朝平陆县城图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卫星图上山西平陆县城和河南陕州州城遗迹隔黄河相对
还保存有部分残垣断壁的2座城
山西的蒲州府城
蒲州古城在今天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岸边,据说是传说中的舜都蒲坂。后长期为州、郡治所,城池本周围几二十里,金朝哀宗八年元兵入侵时,因城中守军较少,防御不过来,就将城池截半,为内城以守,此时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九步,直到清末。城池于明洪武四年用砖包堞,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有四门,各建楼一座,角楼四座,敌台七座,土库五座,窝铺五十七座。四门外各建月城,北门月城二重,西临黄河,东南北三面池深一丈五尺,阔十丈,环六里四十五步。而旧城旧城所截之余就成为了东关城。
清光绪年间的蒲州府城图
目前城墙均无堞楼,只剩土墙残存,无论是在今天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卫星图上均可看到其分为东西两城的轮廓。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卫星图上的蒲州城
陕西的朝邑城
朝邑县,于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1958年废为镇,其地域并入大荔县。其城池初建于明景泰二年,周长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据清《朝邑县志》记载有东一门,西二门,南一门,南门称望岳、东门称临河、西曰门称镇羌。位置在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东朝邑镇。在卫星图上还是可以看清其轮廓的。
清朝的朝邑城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卫星图上的朝邑城
有残余城墙和建筑的1座城
河南陕州古城
陕州,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陕州直隶州,1913年撤府州存县时改为陕县,1957年3月为了建设三门峡大坝的需要设立三门峡市,陕县被并入,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置,2016年1月6日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
清朝陕州州城
陕州古城,原周长十三里一百二十步,东南有壕,深五丈,西北近河,高十余丈,为西汉所筑,明洪武初,截去东城三分之一重建,以月城辟为四门,门各有楼,城围九里一百三十步。今天其外部轮廓基本完整,有宝轮寺塔、石牌楼、尊经阁以及部分城墙遗迹。
有残存城墙,仍然有人居住、生活的1座城
陕西潼关城
今天的潼关城始建于唐朝,明朝设潼关卫,并于洪武年间进行了扩建,城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一丈八尺,壕池深一丈五尺,门六。后又陆续建了南水关、北水关。它位于黄河南岸扼黄河与大山之间最险处,其城东南段在群山上起伏,北段则屹立于滚滚黄河岸边。由于地势险要,成为了兵家必争和必守之地,历史上围绕潼关城的争夺发生过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争。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县城迁到了吴村,原潼关城被放弃,今天为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
潼关城图
上个世纪70年代卫星图上的潼关城
有意思的是,虽然潼关古城因为三门峡蓄水而被放弃,但因计算和规划错误,实际上蓄水后的水位并没有达到潼关古城所在的位置。虽然如此,但是事实上却因为县城的搬迁,造成城垣以及城内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建筑材料被人们重新利用,古城遭到严重毁坏。不过由于没经历过水流的浸泡与侵蚀,城墙轮廓还可以清晰看到,城墙及古建筑的残余也得到保留下来,因此在今天也就有了重建和开发的基础,现在成为了4A级景区。
或许有人感觉,既然有些城池在现在的卫星图上仍然可以看到,并且更加清晰、还是彩色的,为何非得要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卫星图呢。是这样的,由于今天高铁、铁路、高速、普通公路以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50年前的卫星图相比今天的卫星图,更容易辨识出来城池以及城内建筑的轮廓和细节。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