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天气晴好,在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415米高的天塔观景台北望,远在百公里外的蓟州盘山若隐若现。向东望去,50公里外高530米的滨海新区周大福金融中心清晰可见。
“如今,像这样能‘北望盘山,东观渤海’的场景再现津城。”李媛在天塔景区已工作了8个年头,她清晰记得,8年前的能见度,能从天塔看到3公里外的堆山公园就算不错。“那会儿雾霾严重时,就在我们跟前儿的水上公园都看不清。”
近年来,天津全力推动“绿色转型”,“治本”调结构,全力破解制约空气质量改善“堵点”。
“扬尘排放占比30%、燃煤排放占比27%、工业排放占比20%、机动车排放占比17%……”2014年8月,历时20多个月,由南开大学、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的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出炉。这份源解析结果,如同一份“体检报告”,清晰指出了空气污染的“病根”所在,也让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充分认识到,治理大气不能搞什么“特效药”,而要坚持长期作战、稳扎稳打,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瞄准“病根”,天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勤修恒业,以产业、能源、运输和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为关键举措,连续深入实施清新空气行动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全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着力破解“钢铁围城”,7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了3家,保留的4家炼铁、炼钢产能分别压减至1185万吨、1525万吨。2017年以来累计压减粗钢产能495万吨,炼铁产能660万吨。持续优化粗钢产能,天津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天津市新天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转炉废钢投入比例分别达到30%、20%以上。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为“腾笼换鸟”,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留出宝贵环境容量空间。
全力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总量从2013年的近5000万吨压减到3700万吨左右。有序推进1.1万台燃煤小锅炉并网整合或改燃关停,工业炉窑全部使用清洁燃料,120余万户农村居民实现冬季清洁取暖。依法划定并科学调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全力转变交通运输结构。从国三阶段汽柴油“连跳3级”,全面供应国六标准汽柴油。淘汰黄标车、老旧车70余万辆,占到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天津市新天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电动重卡替换燃油重卡投用,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全市首个氢能运输示范应用场景。
全力优化布局结构。持续用力破解“园区围城”,314个工业园区,原地保留68个、整合提升115个、关停取缔131个。对全市62个涉气工业集聚区1700家企业建档立卡、排查治理。
对十年来空气质量的变化,天津港集团工作人员毕薰云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那时‘心连心’艺术团来我们企业慰问演出,一场下来,演员们各个‘灰头土脸’,让我们每一个见此情景的天津港人都内心无比尴尬。”毕薰云说,那时的天津港煤炭和矿石运输以汽运为主,货车运输撒漏、堆场苫盖不严,再加上柴油车尾气侵扰,整个港区的空气环境十分恶劣。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持续深入,2017年以来,天津港完成10平方公里散货物流中心搬迁工作,全面停止接收公路运输煤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沿线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9000吨、细颗粒物200吨。经过公路转铁路运输,天津港铁矿石铁路运输比例已达到65%,较2016年的25%提升了40个百分点,铁路运输增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特别是,天津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时提出的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指示精神,不断实施绿色化改造,北疆港区C段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由电动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无人驾驶电动集卡、电动集卡、氢燃料电池集卡组成的全球港口最大规模清洁能源运输车队也投入生产运营;港口新能源作业机械比例达30%以上。
“现在空气质量好了,我们在港里工作几天衣服都不会脏。”毕薰云言语间流露出了骄傲与自豪。
天津港的今昔对比只是天津市孜孜不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