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广州东山,名字源自“东山寺”,最初的东山是比较荒凉的地方,明朝的时候建起东山寺,才逐渐成为乡民游客聚集之地,周围的荒野也逐渐有人活动,大家渐渐约定俗成,把这块地方称为“东山”。曾经的东山,是广州昔日的一个市辖区,是老四区之一,关于“东山”从前广州有句老话:“有钱有势住东山,有钱没势住西关,没钱没势住河南”。到2005年,广州市调整行政区,撤销东山,把东山区并入越秀区。但“东山”这个名字,并没有消失,早已深深地烙印在老广州人脑海中,藏着许多故事的地方,比一些名城古迹更加耐人寻味。来广州旅行,就一定要东山走走,广州之行才算完整。这个周末,有了空闲时间的珊珊三丫头,来到了“东山洋楼群”闲逛。
到达“东山洋楼群”的交通十分方便的,从地铁东山口出来之后就是了,迈开脚步,走着走着,就会有一幢接一幢的“洋楼”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么大片的洋楼群,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原来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广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转型期,而当时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有不少海外打拼的广东籍华侨纷纷回广州避乱,而当时广州西关虽然繁华,但人口已非常多,于是,他们就把落脚地转向东山一带,正在这时间点,广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条连接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的铁路,这让东山的开发找到了更好的契机……于是,就有人在东山集资买地,平地修路,分段出售用来建楼,先后开辟了署前路、启明大马路、恤孤院路、新河浦路、庙前街等路段……一直到抗日战争之前,东山共建造洋楼785座,形成龟岗启明、新河浦和梅花村三个规模较大的洋楼群,这些洋楼就统称为“东山洋楼”。
珊珊三丫头的这次出行,是没有计划出行,事先也没有做攻略,我漫无目的在这些特色洋楼建筑群中穿梭。出现在我眼前的“洋楼”,虽然是具有西式建筑风格,却又结合了传统岭南大屋特征,而且,每一幢建筑又有自己的个性体现,让人怎么看都不够。
走着走着,珊珊三丫头转入了庙前西街,这条街道非常热闹,人来人往,除了有许多充满老广情怀和记忆的店铺,还有许多文艺潮流小店,文化与潮流的碰撞,让庙前西街别有一番风味。
珊珊三丫头跟着人流在庙前西街前行,忽然,见到前面的人经过一幢两层高的小楼建筑时,都会在门前停下来,他们是在看小楼墙体上挂着的牌子,上面写什么呢?为什么每个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呢?我不禁好奇,决定上前看看。靠近小楼墙体的牌子,我看到上面写着:毛泽东旧居遗址,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毛泽东曾在此居住。期间,他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政治周报》,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原是一幢两层楼的别墅,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住二楼,萧楚女和沈雁冰住一楼。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〇一〇年八月。
看到介绍后,珊珊三丫头的内心不禁有些激动啊,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庙前西街的这幢小楼,是毛爷爷和夫人杨开慧在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居住的地方,而且时间持续有一年。现在,虽然毛爷爷旧居遗址已变成美术培训中心,但真的庆幸小楼还在,人们的记忆还在,从门口的简介中,可以了解毛爷爷当年在广州开展革命工作,太太杨开慧来到广州一起生活,她协助毛爷爷料理家务,还负责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两层楼高的小楼,两人居住其中一层,地方虽然不大,工作不管多么艰难,在这一年的时候,两人相伴的时间,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珊珊三丫头站在建筑外部,眼前是二层楼小楼,用红砖砌成,面积并不大,在众多的洋楼建筑之中,算是比较简陋的一间。再走进内部,发现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美术培训中心,有小朋友在上课,并不接待游客。进入小楼内往外看,是穿梭而过的人流,只是大家经过这里的时候,总会停留一下,表达一下对毛爷爷的怀念。
一座有精神寄寓的建筑,会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美好与力量,在东山洋楼群中,保存着毛泽东旧居遗址,在这座简单的小楼中,如今充满着红色记忆,可以说这座城市莫大的精神财富。
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