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吃带馅的”是什么意思?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句俗语,属于我国禁忌文化中的行旅禁忌,来源于行旅者的经验总结,是旧时出门之人的一种安全防范警示语。这句话对今天而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同了,过时了。
旧时的行旅禁忌
出门远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古人也不例外。旧时出行交通不方便,出门在外,困难不少,最怕碰到了不测的灾祸。因此,旧时人们出门在外,从日子选择、方向选择、道路选择,到住宿、饮食、交往、行为、财物保管等,形成了一整套的禁忌习俗。这些禁忌习俗,主要是旅行途中的安全防范。
比如说,过去人们出门时要敬神;出门最好是结伴同行;在旅途中要舍得花钱,忌讳吝啬,俗称为“穷家富路”;出门要防贼,忌讳钱帛外露,俗语说:“出门不露白,露白会失财”,一定要“财不露白,货不离身”;出门最好选择白天赶路.没有急事,忌讳在夜里赶路,“爱走夜路,总要撞鬼”,这里所说的“撞鬼”,并不是迷信中的鬼祟,而是强贼之类的歹徒。如此等等。
就拿出门在外吃饭来说,就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说,吃饭时,不能先喝汤,更不能端着饭喝汤,要用匙舀汤喝,不能让汤泼出,要握稳筷子,不能让筷子失落,也不能打破碗。民间还有俗语说:“出门千里,不吃枸杞”,枸杞是民间公认的补肾壮强药,是含蓄告诫出门在外的男子,忌出沾花惹草,寻花问柳。
(民国时期赶车人)
“出门不吃带馅的”产生的原因
“出门不吃带馅的”也是出门在外人们的忌讳。过去人们认为出门在外,有各种禁忌,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一是来源于明清白话小说和民间的说书
一提到带馅的出门在外不能吃,自然就让人想到《水浒传》中第二十六回中的张青和孙二娘的故事,在明清时期早已家喻户晓。其他白话小说也一样,在民间流传甚广。像这种用带馅的食物害人的故事,书中就有不少。
(说书)
即便当时很多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人不识字,但从古代宋元明清时期,民间各种形式的说书行业已经非常发达,也成为民间平民百姓的一种娱乐方式,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很多篇章,就来源于民间的说书,有的是先有说书,再写成白话小说。而白话小说创作出来后,又被改编成说书的话本,丰富了说书的题材。
白话小说和说书艺术在民间起到了教化作用,自然影响了人的习俗和禁忌,行旅禁忌中的“出门不吃带馅的”,无疑深受影响。
二带馅食物特征产生的联想忌讳
对于旧时行旅之人,带馅食物特征的食物有两大特征,让他们感到是一种晦气的事情,产生恐惧。
其一是“包”。旧时社会动荡不安,行旅之人一般大多走路,在路上最怕的是遭遇强贼,即使结伴而行,也是如此。强贼抢夺财货时,肯定要把他们包围起来,这里就带“包”字。打仗有一个比方,把敌方包围起来消灭掉,称之为“包饺子”。因此,行旅之人认为出门在外,要防止被人“包了”,这样一来,吃带馅的被视为很不吉利。
其二是“露馅”。“露馅”往往用来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行旅之人出门在外,最忌钱财露白,哪怕是无意中暴露也不行,包括结伙同人的伙伴。“露馅”成为旅行者最忌讳的事,吃带馅的食物时,自然要露出馅来。因此,带馅的食物为行旅者忌讳,认为不吉利。
行旅禁忌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旧时代行旅安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不足为信。这种禁忌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时期,对现代社会来说,已经不适应了。 现在,社会安定和谐文明,交通发达,随走到哪去旅行都不用担心,出门在外能享受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包子、饺子等带馅的食品,是一种美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