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对成都的看法,我很喜欢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因为串串、火锅、大碗茶这些美食和烟火气,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朋友,他们让我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蓬勃青春的年轻之城。
今天,发一篇关于成都的文章。
01
暑假旅游季之后,迎来开学季,国内疫情有所反弹。
四川、贵州、新疆、北京……都有群体性病例新增;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聚集性疫情,感染者超过40多例;
“网红城市”成都也没有例外,8月底9月初这一波疫情,感染者已经有一千多人,据说是新冠疫情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要说疫情近三年,大家都不容易。成都可能是其中比较难的城市之一。高温限电、暴雨山洪、地震冲击、疫情反弹。各种“难”,让这座城市屡上热搜,面临着线上线下的双难。
一连串“难”,搁谁身上都不轻松。但成都的朋友让我最佩服的是,他们有一种乐观生活的能力,再难的日子也能过成“段子”,调剂生活。我朋友圈内的成都人还不忘用段子自我调侃:高温停电,于是进山避暑;山洪暴发,改到泳池降温;泳池感染,于是疫情传播;居家不出,又来个“帮手”把人“震”出来……一环扣一环,丝毫喘息的空间都不给成都人留。
这样的生活态度,与天府之国的地域人格有关。但我觉得,更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应变能力有关。
种种磨砺,是对城市扛风险能力的考验。
应对风险,需要安稳人心的实力和能力。
02
我记得8月25日的那一周,各地都在面临高温“烧烤”,成都也差不多。
同一天,锦江区发生疫情,流调溯源发现与一个室内游泳池有关……成都迅速从“烧烤模式”调成了抗疫模式。
锦江区立刻对相关区域实施临时性封控,全区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完成采样检测75.72万人;
成都全市立即向市民开放免费核酸检测;
为降低外溢风险,成都第一时间划定了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实行临时管控。
第二天下午,成都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将疫情情况详细、透明的告知所有公众。
没有耽误,没有惊慌,没有埋怨,只有与病毒赛跑的“成都速度”。
大概一两天后,一个让人不安的消息传出,环球中心海洋乐园水世界成为疫情引爆点。
因为连日天气炎热,去环球中心海洋乐园水世界戏水避暑的家庭,不可胜数……
熟悉成都的人知道,成都环球中心是世界最大单体建筑,其容量惊人。它甚至吸引外国人、外地人专程前去打卡拍照。
前后两处水上娱乐项目关联密接、次密接近4万人。人流如水流四处散开,这意味着,疫情可能是“多点开花”。迅速增加的感染人数表明,成都遇到了自疫情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局。
部分人眼中,成都是的“西部的省会”,各地人员往来频繁。成都全力加强对从西藏、新疆、青海、重庆等重点地区来(返)蓉人员排查,尽力让疫情不外溢。
成都人民又一次展现了大事不含糊的一面。
03
成都人能“将日子过成段子”,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成都让绝大多数市民心中有“底”。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勇气,其实就是没有底气。
成都人的底气,来自于天府之国的资源禀赋,还有让人安居乐业的软硬实力。数次散发疫情,成都人从未遇到过“断供”的窘况。
9月1日成都发布公告,市民当天傍晚起开始“居家”。我也有些担心,2100万成都人全员居家,各种保障能否跟上?比如,光是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之前一些疫情封控的地方,出现了抢购现象。人们受信息落差和避险意识影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出所料,成都友人在朋友圈说,成都公告一经发布,也有部分人开始抢购生活物资。各大超市、生鲜市场货架上的肉类蔬菜等很快被清空。
但是也“怪”,第二天成都人出门买菜,货架上的生活物资总是有的。因为民生用品按平时的5倍量备货。
居家之下,大家对于病毒的担心,让位于生活和工作的焦虑。将心比心,以人为本。这些,成都想在了前面。
对于封控中的中高风险区,集中力量上门保供。而低风险区,人们测了核酸,可以出门就近采买生活用品。
生活类超市、商店还在营业,外卖点餐、快递运送仍然正常,公交、地铁低密度运行,出租车、共享单车也在运营。
前后20多天时间里,成都人的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抖音等平台,有美食博主晒出外出采购的肉类蔬菜,价格只比平时稍贵一点,但也在正常范围内。
最大程度保证普通人的生活少受疫情影响。一个两千多万人的城市,用硬实力、软服务做到了。
04
疫情迁延日久,许多人最怕的已经不是新冠。而是防治新冠,却忽略其他。看多了让人悲哀愤懑的事例,成都对可能出现的多种突发状况,也早早做出预案。
8月25日疫情一开始,锦江区就通报了最早一批封控小区中,空巢独居老人289人、残疾人54人、孕产妇153人、高龄老人93人、透析病人9人……管控区内重点人群建立台账、精确到人,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的细致服务。
9月1日到7日,四川师大社区幸福里二期封控区,一周之内就3名孕妇经由绿色通道及时送医,诞下小宝宝。
据我所知,成都是国内第一个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的城市。 城市虽大,但分成4000多个社区和数以万计的网格,网格化治理之下,基本情况早已摸清,疫情下对特殊人群进行重点保障,在成都早已是基本操作。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照顾好重点人群,可以防止许多“次生灾害”发生。
中秋节当天,成都“全民居家”中。一个在成都工作的年轻女孩,因为外卖丢了,拿了别人的外卖和矿泉水,被监控发现。当物业主任和保安找到她后,却发现了她的窘境。小姑娘在成都一网吧打工,多日未上班没有收入,还要养活外省老家相依为命的奶奶。小区60多位居民自发为她捐助了1万多元生活费,还有业主帮她解决工作,安排到自己公司上班。
城 市有它发自深处的温暖。大家相携而行,才可以走得更远。
05
8月25日疫情发生,8月26日,今年国内首个如期举办的A级车展——成都车展开幕,各大汽车厂商、汽车媒体和自媒体齐聚成都;
同一天,大型线下数字娱乐盛会“骁龙嘉年华”也在成都东郊记忆举行。
疫情下的成都很拼。
经济下行,不拼经济就没有饭吃。一边抗击疫情,一边力拼经济。两种并行的节奏,都慢不得。成都车展数天后因疫情形势暂停,但它早已将成都“拼”的劲头、力量传递出来。
疫情下的成都人很拼。
“居家令”出来当天,只有短短几小时窗口,他们毅然收拾行李,带上电脑,搬到了工厂、单位和酒店,闭环生产、闭环办公,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拼。疫情期间,成都仅是闭环生产的企业,就有1万多家。
疫情中的成都不加码,不教条;
疫情中的成都人,有担当,懂配合。
这座城,这些人,都在努力向更美好的方向冲。
在人与城的共同努力下,让成都在短暂封控后迎来了全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时刻。9月18日下午两点过,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全面解封通告,自19日零时起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不只是成都人,我们都乐意见到那个人间烟火、天府之国的城市恢复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