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齐全的满族传统民居
四平发布夜读的朋友们,本周我们将用四天的时间,为你介绍满族的民居、信仰、游艺、婚俗等,让你对满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今天首先为你介绍功能齐全的满族传统民居。
满族的居所和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形象集中地反映了旧时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打墙或土坯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正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能坐卧又能供房间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地推广。
满族认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大喜事,同堂的辈份越多越荣耀。因此,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建筑布局就是所称道的“四合院”。“四合院”的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影壁后竖一根八尺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两厢房南端是牲畜栏圈。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房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木栅。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又称营子或屯子。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窗之前,要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窗户纸糊在外”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板门,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面糊纸。在关东,风大雪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这便是“窗户纸糊在外”的原因。
满族“呼兰”式烟囱自有屋室开始,烟囱这个名词也就随之诞生了。早些年,四平乡村的满族传统民宅,无论青砖瓦房还是土坯草房,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烟囱不是建在山墙上方的屋顶,也不是从房顶中间伸出来,而是像一座小塔一样立在房山之侧或南窗之前,这种烟囱称之为“跨海烟囱”、“落地烟囱”,满语谓之“呼兰”。
关于这种烟囱还有个神秘的传说。据说老人故去七天时,家人如想见其足迹,便取小灰撒于烟囱底部,并用大碗盛上水放置在烟囱通道上。第二天早上,其灰上若有老人的足迹,水也被老人喝去了一些,这表示老人想念家人,回来看望过了。于是,全家人都很高兴,因而民间又把烟囱称为“望乡台”。这个习俗既是人类对亡灵的一种恐惧心理的表现,又是人类对灵魂不灭想法的一种印迹,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烟囱”在人类生存中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生活与生存的标记,是人们生活兴旺的象征。
满族走出山林后,这种烟囱也被带到东北的汉族居住区。后来,随着建房材料的变化,逐渐改为用土坯和青砖砌筑,土坯草房的烟囱就好像是一只大酒瓶,砖砌的烟囱多为方形,逐级上敛,似一座小塔。由于这种烟囱距房体有一段间隔,其间有烟道的短墙相连接,俗称为“烟囱脖子”或“烟囱桥子”。
为防止冬季严寒时受冻影响烧炕排烟,有的还在此短墙下留出类似桥洞的空间,以便用柴禾加热利于烟道畅通。有的还在烟囱的底部烟道平面以下留出一个浅炕,俗称“狗窝”,以防逆风冷气倒灌。一些人家的烟囱顶端还往往要套上一只荆条筐,以避免烟囱灌入雨雪,从远处看,好像戴了一只奇形怪状的帽子,别具关东民宅韵味。这种烟囱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比如把鸡窝搭在常有热气通过的“烟囱桥子”上,使鸡也能住在“炕”上,冬季仍可产蛋。
因为“呼兰”式的烟囱是四平乃至东北农村的一大独特景观,在一些文人墨客题咏东北风俗的诗篇中也常提到它。其中,乾隆皇帝《盛京土风杂咏·呼兰》诗就有“疏风避雨安而稳,直外通中朴且坚”之句。
今晚的夜读就到这里,明晚八点,我们不见不散。
END
文章来源:话说四平
音频朗读者:王鹤
排版编辑:王诣涵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