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庐山都是一处风景绝佳的旅游胜地,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东临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接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素以雄、奇、险、秀闻名,有着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庐山历史很是悠久,其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即: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这里的“敷浅原”就是庐山的别名,至于庐山这两个字的最早记载,则是源自于司马迁的《史记》,此后庐山虽然几经易名,但终究还是将这个名字给保留了下来。
除了风景秀丽和历史悠久外,庐山的文化内涵还相当深厚,文化、宗教的印记尽皆在庐山上能找寻到踪迹。
正是由于庐山闻名,从古至今,庐山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朱熹、胡适、郭沫若等1500多人都曾登临庐山,他们在庐山上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歌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绝佳境地,如果没有到过庐山,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名川大山。
此外,还有很多宗教之人不远万里去庐山悟道,比如说宋朝有一位名叫集道的和尚就去了庐山,他看到庐山瀑布之后,就突然悟道了。
在他圆寂的时候,为世人留下了一句偈语,着实引人深思,那么集道为何会在瀑布前突然悟道,他悟到了什么,留下的偈语又是什么?
集道出游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对于佛教的政策,则一反后周所实行的压制政策,宋廷给予了佛教大力度的保护,以此来加强国内的统治力量,后来朝廷还派遣了100多人亲自去印度求法,此举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恢复和发展。
在此后的宋朝历代君主,基本都延续了老祖宗对待佛教的态度,这也使得佛教在宋朝繁荣一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僧尼的数量。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北宋建国之初,全国僧尼仅仅只有6.74万,到了宋太宗时期,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4万,而到了宋真宗时期,僧尼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3.4万之多。
既然僧尼的数量猛增,寺院的数量自然呈现出了井喷式增加,全国各地寺庙林立,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至于说,当时为何有那么多人愿意当和尚,并不全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而是寺庙中的待遇超级好,毕竟当时的寺院不仅能占有土地,而且能拥有大量房产,更要命的是还可以享受免税政策。
而在当时吉州泰和县就有一座香火非常旺盛的真如寺,其中和尚众多,而集道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相比较其他和尚的享受心态,集道对佛法的追求很执着,当时集道有一位师父,他就对集道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将毕生领悟全部传给了他。
接触的佛法多了,集道的疑问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有一天他就对师父说,自己要外出游学,访便世间的名山古刹,以此来增进自己对佛法的领悟。
他的师父听到集道的请求,没有阻拦,毕竟这是对佛法的追求,他没有道理拒绝,就这样,集道背上行囊,开始了出游的道路,而他离自己追求的佛法则越来越近。
集道悟道
古代人的游历和现在人所认为的旅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现在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和享受美景,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让距离变得不再遥远。
而古代人的游历,几乎全靠双脚,条件好的还能配上一匹马,风餐露宿的苦,我们现在人还真吃不消。
就拿玄奘高僧去印度求法来说,他就是用自己的双脚实现了对佛法的至高追求。
集道和尚的出游虽然没有向玄奘那般走了很远,但也用双脚踏出了自己的人生,作为吉州人的他,在游历了一圈之后,便想着再次攀登庐山,毕竟作为宗教圣地,他没有理由对其视而不见。
岁月不断流逝,集道也终于登上了庐山,为了能在此地悟道,他直接在庐山上的圆通崇胜禅寺中定居了下来。
每日里,集道都在寺中悟道,遇到想不通的东西,他总会一个人在庐山中转悠,更多的时候,他会捡一些木柴带回自己的房屋之中。
久而久之,集道所带回的木柴,已经将自己的屋子都给堆满了。
去庐山就不能不看瀑布,集道也总是一个人在瀑布前打坐,有时候一座就是一整天,有一次天色已晚,悟道也还是一动不动,等到寺中有人寻他的时候,集道哈哈大笑,就此突然悟道。
集道圆寂
集道和尚回到寺庙之中之后,便一反常态,他与寺庙中的人一一道别,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屋子里,当众人都以为集道和尚要离开的时候,堆满木柴的房子却突然着起了大火。
众人慌张不已,立即赶到集道房屋门前,只见熊熊大火已经将其团团包围,当众人想要救火时,集道和尚却制止了他们的举动。
随着火势不断增大,集道却端坐其中,面不改色,当众人不忍继续观看时,集道在圆寂前说出了一句偈语:
真如集道者,万缘多放下,四方八面纵横,一轮明月当空,噫,谁肯当头著眼观?
话声刚落,集道便在火中圆寂了,而他留下的偈语却在真如寺中久久回响,他们认为集道和尚真的悟出了佛法大道,才有勇气舍弃了肉身,这对于追求佛法的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大成。
那么集道和尚留下的那句偈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归根结底就四个字,舍得和放下,人世间有太多的羁绊和情感,将我们牢牢束缚在世俗之中无法挣脱,我们根本舍不得,也根本放不下。
但是对于一个追求佛法的人来说,所有的一切羁绊都是束缚,只有将所有的束缚彻底斩断,才能领略到无欲无求的至高境界。
集道走了,但他所悟的道,却留在了庐山之上,为这座原本就不平凡的名山,添上了一笔绚丽的光……
参考文献:《吉安府治》/《宋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