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座适合俯瞰的城市,位于观海二路的观象山公园便是观赏市区风貌的最佳景点之一。站在高处,一条条若隐若现的小路把那些岁月感十足的西式洋楼和极具生活气息的小砖房连接起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整座城市仿佛被固定在一幅油墨画中。
观象山公园俗称“小石头山”。德国侵占青岛初期,曾在山上建贮水池,又称水道山,后因建立观象台改称为观象山。1925年,中国气象协会在此成立。1932年,建观象山公园。1952年,在山垭口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4年,建为山头公园,是青岛市区的十大山林公园之一。
临海的城市总比其他地方多了几分独特的景色,一年四季各有其美,但最让人迷恋的还是春天。此时海风温润,站在山上,广阔平静的蔚蓝大海和众多欧式风情的建筑尽收眼底,总会让人迷惑自己究竟身在何处。
由近及远的建筑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现路程——60、70年代的黄墙小砖楼,尖顶红瓦的西式建筑,更远处,临海而建是高耸摩登的现代化大楼。时光层层晕染,为老房子打造出韵味,为新房子积累出故事。
砖红色基调的外墙、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和陡斜的红色房顶,让教堂的轮廓在一片低矮的砖楼中格外清晰简洁,像是这座城市难以忽视的坐标。
因为做过德国的殖民地,青岛的建筑许多都有德式色彩。1901年,德国殖民当局曾出台规定,要求此后青岛建筑外墙一律用红砖取代青砖,屋顶则改用红色陶土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由此奠定。这段历史厚重,带着耻辱,如今再看,人们既赞叹于建筑的精美,也感慨于这背后沉重的故事。
俯瞰这座城市比比皆是的老建筑,总会不由自主去想,哪条路老舍曾走过,哪座宅梁实秋曾造访。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这些掷地有声的名字,都曾在青岛定居或任教,也都曾留下自己的足迹,让这座城市因为他们的笔,而多了许多文化气息。
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天文台就在观象山公园中。这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于50年代所建的全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点起算。
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散文《忆青岛》里说,自己最流连不肯去的地方便是青岛。这是座让人容易陷入回忆的城市,躲之不及又避无可避,那些旧时光散落在绿荫中,刻印在建筑里,仿佛每个墙面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块砖瓦都诉说着青岛的昨天。(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