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现在故宫已经变成了旅游景区,供各地游客观赏,游览之余,人们不禁惊叹于故宫的宏伟壮观,同时又有很多疑问。比如故宫当年建造时的木材来自何方?几百年过去,为什么这些木头仍然完好如初,不会腐烂?
要了解这些问题,还要首先从故宫的建造者说起。
01 故宫是谁建的,距离现在有多久?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驻守北平府,他是朱元璋的儿子,排行在四。
朱棣的野心很大,靖难之役后他做了皇帝,设立北京为陪都,开始在北京建造皇宫,这就是故宫的由来。
其实北京故宫并非首创,它的风格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而建造起来的,包括紫禁城也是以南京紫禁城作为参照。
随着北京皇宫逐渐完善,朱棣开始着手迁都事宜,从此北京故宫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永乐十八年,朱棣下诏迁都到北京。
自此以后,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居住在故宫里,一直到辛亥革命,延续了近五百年之久。
这座帝王宫殿虽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当初建造的时候却耗尽了人力和物力,背后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建造故宫所用的材料,非常经久耐用,这些并不是普通的木料,而是精挑细选的结果。
那么究竟这些木材是来自何方?为何能够经历数百年而不腐?其中的往事令人辛酸不已。
02 建造故宫的木材从何而来?
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是朱棣起兵的起点,也被称为“龙兴之地”,所以建造故宫的工程之大,世所罕见。
首先,朱棣派遣了很多朝廷大员,走遍了全国各地。
凡是盛产木材的地方,都接到了皇帝的旨意,准备大规模开采木料,并负责采运工作,尤其是云贵川南等地的原始森林。
当时主要选定的木料,以楠木和杉木为主,因为这两种木料以坚硬耐腐著称于世,尤其是楠木中的极品金丝楠更是木材中的珍品。
可是,这种树木往往生长于深山大泽之中,环境恶劣,不易砍伐,所以各地官府为了向皇帝献媚,广征徭役进山伐木,据说数量多达数十万人之多。
这却苦了那些底层的庶民,要知道古时还没有修建公路,大山里也没有现代化的辅助设备,基本全靠人力砍伐,所以取材工作异常艰辛。
当时砍伐树木用的还是土办法,要想获得一根上等的成品木料,需要数月之功。不仅如此,这些伐木工还要面临豺狼虎豹和毒虫瘟疫的侵扰。
因为这些艰难困苦,很多人进山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据《明史》记载:“入山千人,出山五百,哀可知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悲惨境况,亦可见证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
然而,朱棣并不关心民间疾苦,为了早日建成皇宫,他派遣得力的官员负责运输,将各地砍伐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
这项工作持续了数年之久,所伐木料远远超出了所需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笼络了各地的能工巧匠,筛了又筛,选了又选,最终入选的都是极品木料,据说当时的楠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有了这些木料,故宫终于在1406年开始建造,这项工程历时14年,最终于1420年完工。
其实木料只是根基,故宫之所以能够饱经风霜,屹立不倒,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03 为什么故宫的木材不会腐烂?
故宫从建造至今,已经超过六百年之久,很多中外游客都很奇怪,为什么故宫的木材不会腐烂?
中国有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建造故宫的木料产自天然,乃是天选之材。这些木料坚硬耐腐,但绝非不会腐烂,如果不加以人为保护,再好的木料也是于事无补的。
所以除了材料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首先是地理环境,北京和南方不同,这里的冬天寒冷干燥,夏天少有湿热,而且由于气候原因,北京的白蚁数量稀少,所以木质建筑不易被破坏。
如果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故宫的外墙和内墙,有很多气孔,这些也是延长木质寿命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故宫这一类古建筑也面临威胁,不过好在如今的科技发达,足以弥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其次,木质建筑很怕水患。
很多古建筑往往在大水浸泡之后,便毁于一旦了。可几百年来,故宫始终安然如初,这得益于当初的建造者。
众所周知,紫禁城北高而南低,这便形成了一定的排水坡度。
故宫内的宫殿屋顶均采用上陡下缓的结构,这样雨水就可以迅速下排。
另外,宫内的大型建筑,往往建于高台之上,台基又立于地面之上,如此一来便可有效防水防潮。
最后,战争是古建筑的最大威胁,不少建筑都毁于战火之中,不过故宫有其特殊之处。
人所共知,明朝是被李自成所灭,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李自成无力抵抗。
清人入主紫禁城,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破坏,清朝二百多年,数次修缮紫禁城。直到辛亥革命,末代皇帝溥仪也是和平退位,正因如此,故宫才能免于战火,存留至今。
综上所述,故宫的木质建筑能够保留至今,固然是木料精良,更多的却是人为保护和上天的眷顾。
古人诗云:“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见历史的残酷,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历史既是残酷的,有时也是仁慈的。
故宫能够历久弥新,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幸运,从这座宏伟的宫殿中,依稀能想见曾经的繁华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