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纳博科夫看来,写作就是“把普通事物映在未来的温柔镜子中加以描绘”。常常,这就像一座人造的伊甸园,装满了缱绻迷离的旧时风情。《柏林向导》即是如此。单从标题来说,似乎谁都不难从中读出一点城市导览图的意味。只是,纳博科夫并不急着带我们走进柏林的新城区,去见证难得一见的全新风景。相反,他情愿回到过去,独自触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于是,《柏林向导》就成了一册老相簿,充满了黑白照片般的斑驳痕迹。
此时,似乎只要翻开书,我们就能从他欲言又止的语气中,轻易地看出这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柏林向导》的开篇即是回忆。在陪朋友参观完动物园之后,叙述者“我”在酒吧中半醉半醒地讲起了自己的柏林印象。比如有轨电车。尽管“我”不止一次地宣称“我已经感受到有轨电车的古老气息”,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属于有轨电车的黄金年代早已不复存在。二十余年后,这种缓慢穿越柏林市区的交通工具,将会被时间无情淘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就像19世纪备受追捧的马车。
即便如此,乘坐电车仍然是有趣的。在柏林漫长的冬日里,电车的出现就是一道绚烂的风景。“前部车门的下半部分挂着绿布帘,窗子上结着云团一般的雾。”透过雾气向外观看,整个城市在“我”面前快速倒退,恍恍惚惚,就像来到了爱丽丝的梦中仙境。不过,既然是机器,就难免会出现故障。比如弧线绷得太紧,就会导致电车的触轮杆不听话地跳离电线,进而造成短路。
每每此时,有着一双粗糙大手的售票员就会停下手中的工作,“探出身子往车尾上方观瞧,叮叮当当地摆弄绳子,直到触轮杆回到正确位置”。除此之外,电车也会脱轨。在一条线路的末端,“我”常常惊讶地发现前面的车厢脱开了钩,不受控制地进了旁轨,于是,第二节车厢“等着第一节车厢滚滚而来,迸发出一团小小的爆裂火焰,又合并在一起”。
可以肯定的是,这团“小小的爆裂火焰”并没有就此熄灭。相反,它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时不时冒出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火苗。此时,当“我”远离家乡,独自站在柏林街头,看着远远驶过的有轨电车,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从前。小时候,庄园里养着马,还有技艺精湛的马车夫。“当马车咯噔咯噔地碾过石子路,飞快地穿过一个村庄,他有时候肯定会放下鞭子,控制住四匹马的速度,然后打发坐在他身旁箱子上那个身穿长襟号衣的小伙计惊天动地地吹一阵喇叭”。
时过境迁,这一切早已消失不见。至少在“我”居住的柏林,已经很难找到四轮马车的踪影。好在,纳博科夫并不需要费尽心思、四处搜罗过去年代的痕迹。他自称,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都不会忘记“他童年时每一天从他喝汤的小屋看出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早已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只要记忆还在,过去就不会远离。于是,《柏林向导》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柏林记忆》。他把那些渐渐远去的旧日时光,连同遥远的故乡,小心翼翼地封存起来,构成了他的记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