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旅游 历今明 2022-09-21 11:21

原标题:包拯去世后,21口棺木从7个城门出殡,盗墓界因此定下一规矩

成长在安徽省会合肥的人都知道,在合肥城里,有一个叫做“庐州古城”的4A级国家旅游景点。

古城四周,分别有着七道城门:城北拱辰门,城东威武门 、时雍门,城南南薰门 、德胜门,城西西平门、水西门。

在合肥还有一个传说。在距今约一千年前的一个盛夏,原本熙熙攘攘的庐州街市无一开张,人们不分妇孺老少都披麻戴孝,手持纸钱香烛,跪地痛哭。

随后,21架灵车载着21个棺材,从城中一处大宅缓缓拉出,在全城的哀痛悲泣中分头驶向7个城门,前往郊外墓地。

这21口棺材之中,只有一个装载着遗体,他就是最令合肥人感到骄傲的千古名臣、清官代词包拯“包青天”。

包拯一世清明廉洁,历来被视作正义的化身。合肥另一位名人李鸿章虽然权势还盖过包拯,但终究在贪腐私德上远远落了下风,到今天也是争议诟病极多。

正因如此,这种诡异的下葬方式反而成了包拯光辉形象上的一个重要疑点:包家为何要采取如此大张旗鼓、奢靡浪费的疑葬呢?莫非是那个完美无缺的青天只是人们的幻想,真正的包拯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吗?

国丈与御史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皇帝宋仁宗又遇到了同一件烦心事。

是什么样的“同一件事“,还让皇帝”又“烦心了呢?那就是来自监察御史包拯的弹劾,而且弹劾的对象还是和上次一样,户部侍郎兼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张尧佐。

张尧佐也许大家都不太熟悉,但凡是看过和包拯有关的小说和电视剧,如《七侠五义》、《杨家将》、《包青天》的观众,一定会对其中的大反派、包拯死对头国丈庞太师记忆深刻。

这个张尧佐,其实就是庞太师的最大原型,他是宋仁宗爱妾张贵妃的伯父。贵妃生父早死,由哥哥一手抚养女儿成长,亲如生父。

而张贵妃又偏偏特别受宋仁宗宠爱,说她“三千宠爱在一身“是毫不夸张,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与皇后不相上下,死后也在正宫皇后还在世的情况下,立即被皇帝不顾礼仪追封为”温成皇后“。

所以张国丈的后台,那不是一般人敢随便反对的,他考上进士短短没几年功夫,就飞升到了三司使。

三司分别是盐铁转运、户部﹑度支,总管全国财政大权,与最高行政机关政事堂、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并列,因此三司使又号称“计相”。

于是这就触动了谏官们的神经,因为他们的头头叫做包青天。

去年公元1049年,包拯带领手下一大群谏官陈升之、吴奎等人,轮番向皇帝进言,数落张尧佐才德不配高位,要求罢免他三司使的职位,并把城中出水、黄河泛滥、地震爆发等异象都归罪在张尧佐“小人当道“身上。

宋仁宗抵不住轰炸,只好把张尧佐改成三司下面一个分支户部的侍郎。

可是前朝满足了包拯,后宫张贵妃必定不肯善罢甘休,她几次三番吹枕边风,要求皇帝好好补偿伯父。补偿的方法就是给张尧佐加上这个使那个使等一大堆新的官衔。

其中掌管皇家宴会礼仪、检视内外进奉名物的肥缺“宣徽使”是张尧佐志在必得,而且他还必须要当南北两院中,地位更高的宣徽南院使。

张贵妃趁着送宋仁宗上早朝的机会,摸着皇帝的后背反复嘱托:“官家千万不要忘了宣徽使!”宋仁宗连连说:“放心!放心!”

到了朝堂,包拯又是第一个带头炮轰张国丈,强硬要求皇帝收回任命,不仅宣徽使不能当,连节度使也不能给张尧佐。

君臣吵到激烈之处,包拯唾沫星子都飞到了皇帝脸上,宋仁宗用袖子遮脸挡住口水,无奈地说了一句:“还要再说张尧佐吗,节度使不过是个粗官,你们还争什么呢?“

结果包拯用一句话就让皇帝连话都说不出来:“太祖太宗都当过节度使,恐怕不能说粗官吧?“

最后在包拯等人强行劝谏之下,张尧佐只能在宣徽使和节度使中选一个,他为了保全面子,只好在当天就自己“辞去“了心仪的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

回到后宫,面对失望抱怨的张贵妃,宋仁宗也只能无奈地表示:“你只知道宣徽使,可包拯也是御史呀。“

女婿的妙计?

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包拯的口碑,其实不少都是在他曾经担任过的官职上,和前后任们比出来的。

在包拯手中吃了大苦头的张尧佐,在1048年“权知开封府”当了首都市长;8年之后,包拯也坐上了这个位置。

原本张尧佐和其他前任开封市长的时候,有个规矩,要告状的百姓必须先把诉状交到知牌司,不能直接交给市长本人,于是产生了大量猫腻。

包拯一到任,就撤除了这个多余机构,大开正门,这才有了电视剧中我们熟悉的,普通老百姓直接把状纸递交到包青天手里,官员小吏不敢再对他有任何欺瞒。

又比如张尧佐被弹劾掉的计相三司使,后来张方平和宋祁接连担任这个职位,因为贱买别人的田产、公款吃喝,又都被包拯给弹了下去。

两人去职之后,宋仁宗秉持“你行你上”的原则,让包拯自己出来当三司使。于是包拯趁机免去了从外地强征皇家贡品的制度,改为设立专门市场采购,四方百姓少了一项巨大的负担。

北宋嘉祐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1062年7月3日),一个令许多王公大臣松了一口气的消息从包府传出:包拯去世了。

令贵戚宦官收敛忌惮的“包弹”从北宋官场上彻底消失,此后一千多年也再未有人重现。

为官多年只讲公务,不分亲疏,平常连一封私人书信也没有,因此在合肥老家的许多故旧、亲戚也早就断了来往,这样的人放在今天恐怕也找不出一个来。

此时包家仅有一个五岁的小儿子和寡妇董氏,那些过去受他弹劾怀恨在心的贵族大官们如果要报复,包家人当然是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

因为包家没有成年儿子,朝廷只好把包拯的女婿、国子监主簿文效任命为保信军节度推官,护送包拯的灵柩回家乡合肥公城乡公城里安葬。

7门21棺的传说,也许就来自于文效的一片孝心,以避免老丈人的坟墓遭到仇家的破坏。

君臣相知是假象?

千年以来,伴随着包青天美誉,宋仁宗一直是古代少有的贤君形象。别的不说,就凭包拯能够当面把口水喷皇帝脸上、弹劾无数皇亲贵戚还能安然无恙善终的结局,他也的确脱离不了皇帝的成全。

但是一次意外让人们突然发现,这段君臣相辅相成的千古佳话,好像有了瑕疵。

1973年,在合肥包河南岸,合肥二钢厂的一次拆迁施工中,人们需要对包氏祖坟进行清理迁坟。

按照包氏家族的地位,原本人们以为正北方的一个大墓最有可能埋葬着包拯,所以先从周围次要成员的墓穴开始。

结果当专家们挖开西南角第一个小墓穴,就被里面出土的三件文物吓了一大跳。

这三件分别是:刻有篆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和《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的两块墓碑,其中夫人的墓碑还缺了一角,以及十分高档的金丝楠木大棺。坟墓中,还遍布着许多碎骨。

墓碑上的身份官职与包拯去世后的史料记载完全吻合,于是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场景下,包青天的最后安身之所重见天日。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墓穴中再也没有其他文物发掘出来,墓室的规格也和棺木的等级格格不入,莫非好女婿的妙计最终还是付诸东流,连包青天也没能逃过盗墓者的毒手?

再研究下去,疑点甚至扯到了千古好皇帝宋仁宗的身上。

原来,当专家们把墓中遗骨送往北京实验室化验得知,骨头除了符合包拯的年龄性别特征之外,竟然还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汞,也就是水银。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是在一次工作中突然发病,回到家中吃了皇帝送来的“良药”,短短十二天就病重不治了。

而且宋仁宗对包拯的感情也明显比不上对张贵妃和老丈人张尧佐这对父女。包拯去世的时候,宋仁宗辍朝一日表示哀悼,但张贵妃去世,宋仁宗足足七天没有上朝。

张尧佐多次被包拯弹劾得灰头土脸下不了台,死后却被追赠最高的太师荣誉,皇帝还给张家每天三千贯钱的补贴。

如果宋仁宗对包拯只是表面上信任,暗地里却放任他的死对头下毒谋害,包家人在出殡时大张旗鼓布下疑阵似乎就更说得通了。

难道千年的佳话要在一朝破灭吗?

谁是盗墓者

随着调查研究的进行,上面的疑云开始渐渐淡去。首先人们可以肯定,包公墓不是被汉人盗掘的。

其实在盗墓这个上不得台面的行当,各种关于阴阳、鬼神、禁忌、报应的奇怪规定多如牛毛,盗墓者并不是什么墓都愿意光顾的。

包拯墓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会是普通盗墓者考虑的对象。

古代盗墓的目的,基本上只有谋取不义之财。包拯是世人皆知的清官,史书记载,他去世的时候,家里并没有什么财产,他的衣服家具饮食都和老百姓一样。

另外一层原因,则是包拯的形象太过高大,在古代被视为二十八宿之奎星、文曲星下凡转世,和轩辕黄帝、圣人孔子、武圣关羽一样,属于被神格化的人物。

如果有汉人敢盗包公的墓葬,除了要彻底破除鬼神报应的心理之外,还要考虑一旦行径暴露,如何面对全天下人的唾弃,毫不夸张地说,恐怕将祸及整个家族。

一项收益差不多为零,却要搭上万世骂名的生意,想来是没人愿意做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理解的是,据说包拯去世当天,盗墓行业就多了一条新规矩:绝对不能盗包公的墓。

那么包拯之墓是否又是北宋官员在皇帝默许之下破坏的呢?也不太可能。

根据科学分析,包拯头骨之中,除了汞之外,另一个剧毒元素砷(来自于古代下毒最常用的砒霜)的含量却低于常人。

而汞的异常含量也有合理解释。因为包拯是在炎热的夏天死于河南开封,最后运回老家合肥下葬的。为了防腐,包家需要在棺材中放入大量含有水银的朱砂,经过千年时间,当然会有不少渗入骨头之中。

后来在末代包拯守墓人之一的夏广宏的指点下,“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来到了出土包拯墓志铭的小墓北方,一处已经成为油菜田的拐角处,挖出了另一个大型墓穴。

这处墓穴明显比周围包氏祖坟的规格地位要高大得多。墓室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拱形顶地宫,地宫宽5米,进深4.8米,面积25平方米。地宫内有放置棺材的砖台,长2.15米,宽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经不见了。墓门下只留下两个石门窝,门前横砌了一个砖底座,原是放置墓志的。

经过比对,砖台和墓志底座的尺寸,和一号小墓出土的金丝楠木棺、两块石碑完全吻合,这才是好女婿文效当年真正的将岳丈下葬的原墓址。

这个墓中还出土了董夫人墓碑缺失的那块角,和一个二品以上大员死后才能放置的“十二时辰神”木佣,除此之外再无多余的财物。

经过专家推断,包拯之墓的确经历过人为的破坏,但最大的嫌疑者应该是北宋灭亡后,占领此地的金朝军队。毕竟他们可不知道什么“包青天”不“包青天”,只要是北宋的好官,那就是金朝的大敌,必须予以消灭。

另外,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文效安排21个棺材通过7个城门为老丈人送行的传说,多半也不是真的。

毕竟以包拯的清廉,要留下一口金丝楠木棺的费用不太现实,很可能是来自于朝廷的赏赐或是家族集资,哪来的钱一口气买21个呢?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