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赏春,世人都爱西湖。西湖之美,很难一言道尽,张岱《西湖七月半》,洋洋洒洒数百字,也难得西湖美景之万一。若说妙绝的文字,苏东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算是一句,用西施去比西湖,确实讨巧,毕竟都是越地的至美。苏大学士更是巧妙地抓住了“浓妆淡抹总相宜”,可谓妙趣天成。不过什么叫做总相宜,读者还是要颇费一些脑力去想象。
元代有一个著名的散曲家,叫做马致远,是一个写景圣手。他写秋,堪称“秋思之祖”,一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惊艳了千年!马致远也曾写过西湖,同样做了一个比喻:以西湖比西施。这是一首被世人忽略的经典,马致远用十分特别的比喻,将西湖的美写得淋漓尽致,其中一个比喻堪称神来之笔。
《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元代: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全诗大意是说,春光明媚,春风和暖,五陵少年子弟骑马游春。此时正是西湖三月,波光滟潋,暖日生烟,好不醉人。丝竹管弦之声,从湖面荡漾而来;莺歌燕舞,卖花声起伏错落,一曲春之交响拉开帷幕。若不是知音,千万不要来此,这里的好景致都只为知音而设。这里宜歌、宜酒、宜诗。阵雨过后,山色空蒙雨亦奇,春山远秀,就像西施颦眉。柳絮纷飞,垂柳依照烟霭,就像西施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就像一晌好眠之后初醒的西施那样娇柔。
马致远这支散曲语言清丽,前三句写西湖之春,就像一曲春的乐章。春风和暖,骑马游湖;早春三月,草长莺飞。管弦之盛,自不必言,兼有卖花声,莺歌声,风声,水声,可谓每一种声音都是一首诗,一支曲。
中间两句由春色转而写情志,所谓春的美好,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的,需要妙解其意的知音,才能赏度。真正的知音在一起,可以实现片刻的自由和欢愉,实现生命中一种至高的诗意状态。青春作伴,春日纵酒;长歌当笑,歌哭笑骂;泼墨挥毫,浇灭块垒;不一而足,是为“宜歌宜酒宜诗。”一个“宜”字,写尽知音相会的畅快和心灵的自由、挥洒状态!
最后三句,画龙点睛,以西施比西湖,一共比了三次。第一比,以西施颦眉比西湖春雨,略显一般;第二比柳拖烟堆比西施鬓发,稍显情趣。最绝的是最后一比,将西湖比作春睡而足的西施,堪称出神入化。这一比大有深意,怎样的女子最美?春睡而足的女子,万千柔媚,美不可言,睡足的西施必然是最美的那个西施。
用这个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的本性、本真西施去比西湖,相较于苏东坡用“浓妆淡抹总相宜”去比,又不知高妙了多少。西湖的美就如西施,妙在自然,在性灵,妙在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