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美是什么? 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他觉得扬州的明月最是美丽。而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觉得扬州是一位温婉俏丽,绝色无双的女子,没有人比得上她。
对于姜夔而言,扬州的美是: 是桥边初开的芍药; 是瘦西湖上的烟花明月; 是诗词里的玉人吹箫。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淮左名都》宋 姜夔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城市,这里有着著名的游览胜地竹西亭。我骑马从这里路过,解下马鞍稍做停留。曾经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已经长满了青青的荠麦,一片荒凉,再没有了往日的繁华。 自从金兵南下,只留下了废弃的池子和残存的古树,没有人愿意再谈起那残酷的战争之事。天色渐渐黄昏,一阵凄清的号角声响起打破了这片宁静,回荡在这座被战争洗礼过的残破的城市里,略显孤独。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如果现在再来扬州,看到扬州如今这样一副样貌,恐怕也是会感到震惊的吧。即使那豆蔻词言语再是精妙无双,青楼美梦的诗意再好,也描绘不出此刻深沉悲怆的感情啊。 二十四桥依旧还在,桥下水波荡漾着,月儿洒下清冷的光辉,周围一片寂静。想到那桥边生长的红色的芍药花,年年枝叶繁茂,可它们是为谁生长又为谁绽放呢?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词人二十多岁。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兵败,扬州一带被洗劫一空。 这首词前有小序所说,词人是路过扬州,于是目睹了这被战争洗劫过后的扬州的萧条景象,想起曾经的扬州是多么的繁华热闹,可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一片荒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曾经的扬州是著名的都会城市,有着著名的景点竹西亭,我骑马打这儿路过,于是停下来稍作休息。这一句交代了词人来这儿的原由,一是想在这儿休息整顿一番,二是想看看这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怎么样了。这一句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指杜《赠别》里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暗指曾经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已经长满了青青的荠麦,再不复当年的繁华。可见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金兵洗劫长江流域过后,只剩下了废弃的池台和苍老的古树。残留下来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再提起这场战争。可见这场战争的残酷,给残存下来的百姓们留下了多么可怕的心理阴影。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天色渐暗,号角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回荡在这萧条的城市上空。曾经的这座城市有多么繁华,如今就显得多么的萧条。词人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词人对朝廷无能的一种讽刺。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再来到扬州这个城市,定然会感到震惊。他眼里的扬州,是十里繁华,亭台楼阁雕龙画凤。而如今的扬州是十里青草,废池楼台一片萧索。这么明显的一对比,怎么能不让他震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那豆蔻词语言再是精妙绝伦,青楼美梦的诗意再好,也无法表达出词人此刻的深沉悲怆之情。因何而悲怆? 词人虽然没有经历这场残酷的战争,可却看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看到了这座城市经战争的洗礼变得残破不堪,看到了幸存下来的人们再不愿提起战争。这怎么能不悲怆?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还在,桥下水波荡漾,月色清冷,一片寂静。再没有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中那种盛况。看不见当年那温柔的月光,听不见当年美人吹箫的声音。这周围是一片寂静。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这桥边的红色芍药花,年年都枝繁叶茂,它为谁生长又为谁开放呢?整个扬州都是被战争洗劫过后的凄凉,人烟稀少,还有谁有这闲情逸致来欣赏这桥边的红药呢? 这首词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寄托了词人对金朝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