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小路
在广西,有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江屯,这里有青山绿水的美景,还有民风淳朴的瑶族村寨。
2014年之前,村寨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小路。
遇到下雨天,路面就会泥泞不堪,还时常被冲垮,车辆常常无法通行。
在小村寨里住着140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其中有一个男子叫黄元峰。
黄泥小路
他在得知自己查出癌症晚期后就坐不住了,一定要去修路。
这条路上有乱石,需要穿越小河沟,甚至还要“凿山开路”。
对一个癌症病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人都说,这样的人应该“长命百岁”,但黄元峰却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用救命钱遥控指挥,为村民修4公里出山路
黄元峰出生在广西桂林永福县,是小江屯村的村民。
黄元峰所在的村子有2个大队,瑶族小江屯被大山阻隔,虽然只有4公里黄泥路,却是连通外界的唯一通道。
由于寨子里的收入都很低,很多人都在外面打拼,有时到了下雨天,路基被山洪摧毁,来回非常不方便。
大山
20多岁时,黄元峰和几个同龄人立下了豪言壮语,称等将来有了能力后就开始修路,而且要一次性修好。
然而还没等豪言壮志实现,黄元峰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
2014年5月,45岁的黄元峰觉得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却查出肝癌中晚期,这让他饱受打击。
医院检查
生病后,黄元峰通过手术切除了部分肝脏,但这个手术只能延缓他的生命。
医生表示,他的生命只有两三年的期限,或许只有几个月。
面对医生的倒计时警告,黄元锋却冷静了下来。
他想起了寨子里糟心的黄泥路,想起了年轻时的承诺。
医生
如果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就是要为乡亲凿山修路。
他坚定地说:“有生之年,我无论如何要完成夙愿,把路修通!”
这时黄元峰的手里还有些积蓄,但修路远远不够,需要向村民们借钱。
得知黄元峰的计划后,乡亲们对他很支持,有3家人共借给他8万元,连借条都没有让他写。
黄元峰的儿子冯章斌得知父亲要修路,生怕父亲累坏了身体,特意辞去了南宁的工作,回来支持父亲。
他的女儿黄通慧,是县里的高考文科状元。
当时黄通慧正在广西大学读大二,知道父亲要完成一件大事后,她决定休学照顾父亲。
要修路不容易,黄元峰决定重新规划新路的路线,于是每天都会出门去勘测。
修建“劈山路”
2014年11月底,公路新路线已经规划好,黄元峰和女儿两人6点就起床,步行去工地。
黄通慧是父亲的好帮手,每天起床后,她先给父亲熬好中药、做好早餐,还会带着食材和锅碗瓢盆去工地。
黄通慧对修路完全不懂,但她可以给工人们做午餐,出一份力。
到了中午,父女俩用石头架起简易的灶台生火做饭。
黄通慧女儿在砧板上切肉,黄元峰则到附近捡来树枝添柴。
父女俩把家里的躺椅也搬到了工地,黄元峰忙累了就可以歇歇脚,躺下休息一会。
在山间的路上,挖掘机的挖头掘起层层泥土,轰鸣声阵阵却让人欣喜。
2014年时,黄元峰请来了大型挖掘机,虽然每小时需要300到400元的价钱,但凿山开路却少不了这个大家伙。
黄元峰时不时站起身看着工人们干活,如果自己力所能及,会尽量上前帮忙。
这段路的路况非常复杂,有时会遇到岩石和树枝,黄元峰就会把树丫翻开,移到旁边。
有时挖掘机在河滩边作业,工人难以看清周围复杂的环境,黄元峰会亲自到河边帮着探路。
但黄元峰的身体不太好,当时手术的伤口还隐隐作痛,多数时间只能每天躺在椅子上,用对讲机遥控指挥。
他随身带着一个大水壶,里面装的却不是水,而是早上熬好的中草药汤,还能解渴。
黄元峰的妻子是乡村老师,但因放假时还要种田,来不了工地,她便只能反复叮嘱黄元峰,千万要及时吃药。
水壶
每天,工人会施工8个小时,黄元峰都在工地监督和指导,空了就跟女儿聊聊天。
山里人烟稀少,偶尔有打柴的村民经过。
这条路直通国道,不到三个月后,才初现雏形。
还没完全修好时,村民们就迫不及待地骑着摩托车出门。
修路前,也曾有人质疑黄元峰“不自量力”,但他就是那么强悍,终于做到了。
年轻时,黄元峰就喜欢用大型器械搞发明,还断了右手的两根手指,但他对搞发明的兴趣却越发浓厚。
当年黄元峰在电视中看到玉树地震时,想到了研发抗震床。
地震时,抗震床可以自动翻滚,还能抵抗1000吨的重物。
黄元峰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终于研究成功了,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抗震床
在研发抗震床时,黄元峰用了特殊的工具,光是牵引的圆石盘就高达几米。
很多普通人对这种大型器具有天然的恐惧感,但黄元峰却有这种掌控力。
他还研发了索道运输技术,曾在桂北冰冻灾害中派上大用场。
这种索道技术,不光能运输货物,还能用于救援中。
可见黄元峰虽然是“癌症哥”,但他实际上是一个资深的“工程技师”。
索道
本来黄元峰想过一段时间才开始修路,顺便积累一些经验和资金。
但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修路的计划便被迫提前了。
到了春节前,这条小江屯拓宽的路完成了“一期工程”。
原本计划要17万,最终总共花掉了13万元,其中8万元是村民那里借来的。
这段工程结束后,村民们一起开了庆功宴,大家非常开心,黄元峰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黄元峰也欣喜地说:“人生短暂,能为家乡和社会做点善事,就不枉来这个世界走一趟。”
不过在开心之余,黄元峰也有些落寞。
他不想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更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人。
黄元峰的家人都知道无法说服他,只能尽力支持,但他们也非常担心黄元峰的身体,生怕病情会恶化。
黄元峰修完路后,去医院进行了复查,看病还需要花钱,但家里已经没钱了,女儿黄通慧也十分担忧。
状元女儿回乡救父
2017年7月,黄通慧从大学毕业后,广西南宁市的一家知名大型企业想招她入职,但黄通慧放心不下父亲,还是放弃了。
父女俩决定制作烧酒卖钱,筹集治病的费用。
于是黄元峰又忙了起来,他在院子里用红砖搭起了锅炉,建起了整套制酒装备。
这套装备是他研究的几个专利之一,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烧酒
煮酒的大型锅炉可以同时煮500斤米,还不会糊锅,侧边还有一个大盖子。
锅炉的旁边,有钢丝绳和2个铁钴辘,方便对锅炉进行操作。
院子里,黄元峰还搭了一个大型的灶台,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黑色“大煮锅”,旁边还有两个不锈钢的大锅子,看起来古朴却实用。
灶台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小院里已经大变样,黄元峰建了一个藏酒的地窖,院子里也摆满了大型的酒罐和酒缸。
为了建造这些装备,黄元峰卖了家里的一批树,还问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
由于黄元峰身体不太好,只能在家门口干一些活。
不过这些巨大的设备操作起来也需要力气,让女儿黄通慧十分心疼。
干活
为了让父亲好好休息,黄通慧回家后就当起了制酒厂的主力。
几个月里,她天天拉着推车搬砖,清理地窖里的杂物,搬运制酒的材料。
除了当“小工”之外,她还要学习制酒的技术,比如怎么伴酒料、烧制等等。
虽然每天干的都是又苦又累的粗活,但黄通慧却干得乐此不疲。
制酒
黄通慧和父亲黄元峰一样,骨子里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固执,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父亲的生命。
2017年春节前,第一批米酒制作出来,父女俩都很开心。
父女俩对自家的小锅米酒很有信心,给亲朋好友品尝后,大家也都赞不绝口。
米酒
接下来的时间,黄通慧要去街上卖酒。
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哪怕每天只赚十元,都是父亲的救命钱。
这时家里烧酒房还没有建好,需要一些资金,她甚至想到要以个人的身份贷款,或者向同学借一部分钱。
希望之路无限延伸
时间一晃到了2022年前父女俩创办的烧酒厂还在运营,注册的是个体工商户,网上的经营状态显示“存续”中,黄通慧是主要负责人。
黄元峰曾说过,如果他还在,会和村民们一起做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比如生态农业、中医药养生方面的项目。
黄元峰是一个敢想敢做、敢拼搏的人,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很多偏远山村没有被人熟知,那里有青山绿水,有丰富的资源。
烧酒厂
很多像黄元峰这样的人驻守在家乡,想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村民们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对黄元峰来说,死神如一把悬头之剑,时时在警醒,告诉他“时日无多”。
他甚至早就为自己安排好了身后事,随时等待命运的“审判”。
而让人敬佩的,是黄元峰对生命的态度,他用执着和勇气,修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也换来了此生无憾。
路
参考资料:
新华网:不忘十几年前修路承诺 广西患癌农民举债修建家乡出山道路 2015年03月14日
做人与处世:女状元的孝心 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