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读初三时,我才第一次走出韶山。
班里包了部中巴车,到直线距离不过25公里的湘乡县城去玩。
在此之前,我眼中的大地方,只有两个。
一是火车站。
也就是韶山的市区所在地。
二是银田寺。
常有大人要去湘潭时,便会往银田寺坐车。
所以我觉得,那肯定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待到长大,知道,我们韶山的“市区”,很袖珍。
如果不带上老婆一起逛,光是一个大男人,半小时就能走一圈。
银田呢,也不过是公交车呼啸而过的一段小街而已,早没了当年的神秘。
后来看蒋昌鹏老师的《韶山风物》,说起他小时候,也就是40年代末期到银田去玩的情形,才知,小小的银田镇,历史也是很悠久的。
今天一早,我便往银田访古。
先到了银田寺。
站在寺外,就被庙里那棵虬劲的大树吸引住了。
虽然叶子已掉光,但我早听过,这是一棵年龄在800年左右的银杏。
枝桠顶端,吊着个黑不隆冬,两头稍尖,中间鼓起的物体,那应该是个炉蜂窝吧?
庙的正门门楣上,竖写着银田寺三字,进门是罗汉,上阶到地坪,正面是大雄宝殿,右边,就是古树。
树干极粗,直径当在一米以上,据说是三个成年人方能合抱。
不过,大概没人去抱,一是旁边砌着围栏,不让进去。二者,树干坑坑洼洼,长着很多苔藓,也不好抱。
前几天去湘乡金石状元村,看了宋孝宗时状元王容家的千年银杏,那棵树自底即分三枝而上,便如三棵大树一同成长。
银田寺的呢,则是一枝独秀,至三米左右高的地方,才分成四股,各自努力。
庙里打扫卫生的阿公说,树干空了,里面有条绿蛇,四五厘米粗,他来四五年,在春天看见过两次……
此寺之建,在明英宗复辟后的天顺三年(1459),初名静安寺,清朝道光还是同治时修葺时,在庙外田中挖得一坛白银,于是改称银田寺。
我在想着,先有树后有寺,建寺之时,树也长了一两百年了,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棵树,才将寺址选于此处吧。
据寺里资料记载,几百年间,香火很盛,究其原因,大概是,在那个年代,这里是韶山地界——明为移风乡,清为七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
湘潭虽然迭遭兵火,几修几毁,但因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百姓吃苦耐劳又聪明,总能迅速恢复。
自唐玄宗天宝八年迁县治于洛口也就是易俗河,几百年下来,靠着湘江之利,南达五岭,北交洞庭,这里闯出了金湘潭、小南京的名号。
各地商帮纷至沓来,外洋商口自广州而到湘潭,再分发内地;本土物产亦集于此处,再运往广州。
很多书里,都说湘潭当年,比府治长沙,要繁荣得多。
银田,亦有码头,经云湖河而至涟水,再往湘潭,成为韶山沟通外界的必经之路,关键道口。
然,抗战时,僧众逃散,无人管理,渐至倾颓……如今的大雄宝殿,为2012年重建。
出得寺门,东行三四公里,便到了韶山银河。
渡槽高五米,越韶河及公路,于路左山坡分成两渠,一大一小,通往各处。
这里实为1965-66年建成的韶山灌区很小一部分,但对此地之农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灌区虽以韶山为名,实际上,其面积,是韶山面积的十倍,达到2500平方公里,专设有湖南省韶山灌区管理局。
其网站的介绍:
韶山灌区是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水库枢纽-水府庙水库、引水枢纽-洋潭水库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惠及湖南湘潭、长沙、娄底三市的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宁乡市、岳麓区、双峰县七个县(市)区2500平方公里范围的100万亩农田,渠道工程含干渠5条,长186km;支渠401条,长1186km;斗渠及以下渠系长8730km;大小型建筑物共4050处,是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民生工程。
看完灌区,已近中午,急急赶回家,免得父母担心。
上楼开电脑,查查了资料,发现漏了个地方。
银田还有一座修于明朝的张公桥,乃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张嘉言为家乡父老捐建。
有时候,我们总会把家乡泛化,但张嘉言的家乡,正就在银田。
他在湘潭县,捐建了湘潭第一座关圣殿。
《明史》里,他没有自己的传记,名字只顺带出现过一两次。
但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里,则有个详细的整例。
说京城一楼被烧重修,太监说要13万两,懂得营缮的张嘉言,完全不顾其他朝臣的唯唯诺诺,直言百姓家修同样的,3000两就够了,皇家气派点,6000两不能再多。
太监听了,撸起袖子就要打他,同僚一看要出事,忙把张嘉言扯开……
(图源网络,作者方阳,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年的京察大计中,他被穿了小鞋,不得升迁……
本乡出个进士不易,但在一些本地资料里,张嘉言却被写成年过半百,没有儿子,听高人所言,到处修桥的土财主,实为不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