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起武汉这座城市,立即想起“九省通衢”“天下四聚”的美誉。
从地图上看,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此,水域面积广泛。这些河流湖泊在滋润武汉民众的同时,为当地的交通运输提供极大的便利。武汉位于江汉平原的东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同时,武汉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南宋诗人陆游形容武昌“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代指杭州)、建康(代指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在陆游眼里,武昌的繁华不亚于南宋都城杭州和六朝古都南京。
可以说,武汉具备了一个古代王朝建立都城的基本条件。可是,在古代,没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将武汉选为都城。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武汉大规模开发的时间太晚
在中国古代,最先得到开发利用的地方,是黄河流域。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属于繁华富庶之地。因而,绝大多数王朝会选择在黄河流域建立都城,比如位于黄河中游地带的西安、洛阳,是众多王朝青睐的对象。这两个城市,均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位于洛阳下游的开封,也成为8个王朝的都城,被誉为“八朝古都”。
这时候的武汉,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自然难以成为一个王朝的都城。
在宋朝,特别是南宋以后,受连年战乱、过度开发、气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步入衰退期。随着长江流域的不断开发利用,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于是在长江流域建立都城,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比如南宋就把都城建在属于长江流域的浙江杭州。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初,也是将都城建立在长江下游的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在中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过程中,武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到武昌当楚王后,在武昌扩建城池,使得它成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这就为武汉成为湖广行省的治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仅此而已。由于武汉大规模开发时间太晚,最终止步于湖广行省治所,没有进一步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二、武汉缺乏高山雄关作为屏障
一个王朝想要长治久安,必须拥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都城。一个都城怎样才称得上安全、可靠?那就是有险峻的高山雄关作为屏障。
这一点以西安为例。
西安位于关中。何谓“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关分别是潼关、散关、武关、萧关。它们如同天然屏障,将西安包围在中间,易守难攻,实在是作为都城的最佳场所。因此,不管是秦朝、汉朝、隋朝、唐朝这些大一统王朝,还是前赵、前秦、后秦、 西魏、北周等割据性地方政权,都很乐意将都城建在西安。
武汉就没有这种优势了。如前所述,武汉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地势开阔平坦,周边没有险峻的高山。武汉最高峰是位于黄陂区最北部的黄牯石,海拔也只有848米,根本就不足以防守敌人。再加上武汉水陆交通非常便利,使得这里易攻难守,敌人来去如风,成为四战之地,怎么可能拿来作为都城呢?
265年,吴国末代皇帝孙皓一度打算将都城从建业迁到武昌。左丞相陆凯劝阻时,引用当时的一段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在陆凯看来,武昌不适合作为都城。
三、武汉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侵扰
武汉是长江、汉江的汇集之地,加上这两条大江大河接纳的各条支流,形成了江河纵横、湖港交织的局面,水域面积在全国各大城市里位居第一,武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是全国人均水平的40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就是容易带来洪涝灾害。在古代,武汉的洪灾发生次数,在全国大城市里也位居前列——如果不是第一的话。根据武汉《地方志》的记载,武汉发生洪灾的频率,是3年1次。“连日阴雨,庐舍人畜淹没无数”“暴雨终日,水溢,淹田千顷,淹死人畜”……这样的记载,在武汉《地方志》里屡见不鲜。人们也正是在一次次抵抗洪灾的入侵中,习惯了与洪灾的共处。
直到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长江沿岸修建了后来被称为“张公堤”的堤岸,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洪灾的肆虐,这才为武汉三镇尤其是汉口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经常遭受洪涝灾害侵扰的城市,怎么可能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