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仪式上,狮舞、中幡、武术、古风舞蹈、木板大鼓等文体活动精彩亮相,既为通航营造了喜庆氛围,更展示了沧州非遗的魅力和传承。
非遗凝聚着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和品格,是城市文化的名片。沧州河海相依的地理环境,厚植了非遗茁壮成长的土壤;悠长岁月的文化积淀,成就了非遗种类繁多的盛况。从武术、杂技到曲艺、舞蹈,从烙画、雕刻到剪纸、刺绣,各具魅力的非遗形式涉及狮城人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方方面面。据统计,目前沧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700多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124项,这些都是沧州文化的宝贵财富。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既是省委书记倪岳峰对沧州非遗传承发展的殷切嘱托,又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审美的迫切需要。
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做好保护与传承是基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织密摸查网络,对全市非遗项目开展常态化调查评估,建立清单名录分类分级科学管理,动态掌握非遗存续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各方面提供坚实保障。让绝活不绝迹,培养“守艺人”尤为关键。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复合型非遗人才培养机制,让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更要推进内容、形式等要素的创新,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广泛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传授非遗技艺,不断提升非遗影响力、知名度,真正让非遗走进校园里、百姓家,在群众中深扎传统文化之根,绽放时代精神之花。
非遗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稀缺的文化资源。科学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既能让更多群众共赏非遗文化魅力,更能带动群众共享非遗物质成果。要以文旅产业为依托,培育观光旅游、文化演出、文创产品等非遗新业态,探索形成政府力量主导、民间力量运营的新模式,为非遗产业项目提供展示平台、拓宽发展空间,让非遗的“厚家底”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立足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敢为人先、敢闯新路,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富矿”,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赏、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