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们都会借这个难得的机会,计划一次盼望已久的旅程。有的人喜欢名山大川,也有的人对人文古迹更感兴趣。无论是到哪里去旅行,衣食住行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景点之中的如厕问题。
如果是室内的景点,恐怕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严峻了。比如,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总占地面积72平方米,日接待游客在十万左右,如此大的客流量,在游览之余难免会人有三急。
可是,人们在故宫如厕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厕所都是新建的。换句话说,在清代的时候,故宫里面是没有厕所的。要知道,当时宫中的皇帝妃嫔,加上服侍的宫女太监超过万人,他们都是怎么方便的?
恭桶和净房
众所周知,抽水马桶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同样使用水冲的清洁方式和下水系统,也是被西方率先大量使用的。在我国的古代,更多的人使用旱厕。所谓的旱厕,就是采用固定的囤积方式,来处理排泄物的方式。
在现代的经济落后地区,这种方式仍然被大量的使用。除了建造系统性的下水管道系统,不适合当地需要外,肥料的积累和沼气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故宫作为皇帝居住的地方,却连旱厕也没有,这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其实,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旱厕的构造问题,会带来比较大的味道,这样势必影响皇宫内的居住环境。而且,宫中上万人需要的厕所数量也必然会很多,这样会加剧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所以,故宫干脆就没有修建厕所,取而代之的是恭桶的使用。所谓恭桶,即出恭时用的木桶。当时的宫中人按照等级和团体,使用不同材质的木桶。比如宫女太监用的可能是普通类型,而皇亲国戚,不但用起来更加舒适,而且外表上也更加精美。
至于皇帝和太后用的,可能不但外刻花纹,还会镶嵌贵重纹饰。有身份的宫中贵族,自然也不会在露天如厕。当时的皇帝等人,就在宫殿中设置单独的房间,用来方便。这个地方通常叫做净房,由专门的人员来管理。
古人认为,如厕是污秽之事,却给这个方便之所起名净房,可见古人掩饰的功夫。如果是皇帝或太后等人出行,则有专门的人负责提着恭桶随行。
当贵人需要方便的时候,随行人员会用屏风搭建一个临时厕所,让权贵者坐在恭桶上方便。在更古老的时候,因为没有屏风,所以会用茅草遮掩,这也就是“茅厕”的由来。
太后的如厕流程
满清的时候,由于皇权的空前膨胀,皇家的奢侈铺张,已经到了闻所未闻的程度。比如,相传慈禧在如厕的时候,规矩就大得很。
首先,专管恭桶的人员要随时待命,等到太后召唤。他必须把椭圆或方形的恭桶,顶在头上,在净房外等候。此时的净房负责人,需要在房间内的地面上,铺上柔软又防滑的布料,再把拿着恭桶的人叫进来,放置好恭桶。
在如厕之前,除了要在恭桶上放置中间开洞的软椅,还要在房间内熏香屏蔽臭味。慈禧如厕的时候,除了把恭桶送进来的那位,需要在结束后清理外,还必须有一人负责拿纸等候,一人在门外待命,以防太后有其他要求。
等太后方便结束,来人把恭桶简单清洁完毕,还需要用布包好,顶在头上出门,把它交到专门的清洁部门。这样一来,太后的一次如厕流程才算圆满结束。因为所需的不同,恭桶中在大、小便的时候也会有所区别。
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加入草木灰等物,来掩盖污物。而根据民间的传说,慈禧真正的如厕要在这个流程的基础上,加入很多奢侈的元素。比如,如何解决房间内的异味,当时就想出了很多办法。
首先在恭桶下层加入松香,这样可以盖住粪便,屋内燃起檀香,也可以解决异味的问题。如果再不行,那就让人在通风处使用扇子扇风,加速空气流动,以保证太后不会闻到一丝臭味。当然,太后事后的擦拭也不用亲自动手,都由宫女代劳,使用的也不是普通草纸,有人说必须是上好的丝绸。
统一清理
使用完的恭桶,会被送到专门的地方,统一进行清理,这个地方在清朝的时候,叫做“辛者库”。这个名字,是由满语里的包衣管领音译而来的。
它的掌管范围很广,包括整个皇宫上下的大部分杂役内容。其中,男子需要负责运送粮食净水,清扫、照顾牲畜等,女子则需要进行相对精细的工作,如缝补洗衣、打水洗刷等工作。
很多影视作品中,对于辛者库的描述和打入冷宫的待遇相似,把它当成一个犯罪之人,用来劳动改造的地方。其实,这是和事实不符的,因为这个团体里面,大部分都是王族家的奴仆,所谓的包衣奴才手下。
这群人虽然从事着低贱的工作,但却是有“户口”的人群,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外来者,才是负罪之人。
由于恭桶中,事先铺好了草木灰等物,所以在清理的时候,大致和现代清理猫砂类似,并不需要太多的接触污物。但很多地位较低的下人,如太监宫女等,他们的恭桶是需要自己清理的,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用完后放置不管。
由于宫中地方够大、房间够多,所以也没人理会,久而久之,这也造成了很多人因滋生细菌而患病。不过,在那个所有人都不大讲卫生的时代,这似乎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结语
皇宫内没有厕所,固然为皇家宫殿提供了较好的居住环境,可是这种便捷,恰恰是用下人们的不便换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