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武汉、襄阳、北京等地的小朋友在房县艺术区游学
总有人说艺术小镇没有艺术家,都是房地产,所谓的画家村平时也看不到画家,千村一面、千镇一面、千城一面。但不断有武汉人坐高铁去房县西关打卡,不仅带回千姿百态的艺术家作品,还有文创黄酒当下、不废、房醴……
湖北房县,不仅藏着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区,还藏着一组由北上广艺术家在东风汽车遗留下来的老厂改造成的大型当代美术馆、艺术家公寓、交流驻访中心和研学基地,其文化艺术段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圆明园画家村和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798、宋庄画家村一脉相承。
房县艺术区部分艺术家工作室
“我是从圆明园、798、宋庄一路成长过来的,我深深知道其中的问题和瓶颈。艺术乡建到了房县,已经进入3.0 时代。”近日,房县艺术区总策划曾鸣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专访。他说,乡村振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乡村建设最好的时代。“艺术乡建将不再是一个噱头或者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建造一个让人们栖息的物理和精神家园。”
产权是基础
政府支持是项目落地开花的第一推手
记者:
您是湖南人,为什么离开北京宋庄后选择湖北房县进行艺术乡村建设呢?
地方政府、原住民与艺术家新住民多方共赢,是项目可持续的基础
曾鸣:
房县位于武当山下、神农架前,古隆中在东南……这种特殊的人文地理位置,是最早吸引我们艺术家安营扎寨的地方。我们有个宋庄100计划,结合地方特色,推广和复制宋庄798的成功模式,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乡建实践。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地方上的基础配套已具备,两小时车程涵盖千万级人口的区域就可以配置一个艺术区。正是因为房县政府有远见,及时给予政策支持,把顶层设计、策划规划前置了,房县项目是落地最快、最成熟的。哪里给艺术家政策,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我希望房县能够成为永不落幕的艺术生活博览汇:一群创意大牛与房县政府一道,创造出与武当、神农、古隆中等量级的世界级IP。
记者:
和圆明园、宋庄相比,房县在政策上具体给予了哪些支持呢?
政府组织的研讨会,反复听取艺术家们的意见建议,保证政策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切实问题
曾鸣:
改革开放前,艺术家在体制内生活,都是拿工资的。后来,第一批吃螃蟹的艺术家走出体制,开启职业生涯,他们刚开始主要聚集在圆明园地区,形成了第一代画家村。圆明园虽已成废墟,但本身是万园之园,旁边又是清华北大,那里有天然的文化艺术氛围。艺术家们在圆明园如鱼得水,但房子都是农民的,一开始房租很便宜,后来发展到一定规模,房租上涨,城市快速发展,村庄留不住了,艺术家们就陆续搬迁到了更偏远的798和宋庄。798在北京五环,宋庄更是在六环外。
圆明园是1.0,宋庄798是2.0,但都是野生成长起来的。宋庄最鼎盛的时期住着上万名艺术家,相关从业人员十余万,无数造型各异的工作室、美术馆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宋庄农民是艺术区最大的受益者,早已脱贫过上了体面富裕的生活。艺术家成就了宋庄世界级的知名度,但却面临房租、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等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产权问题,新建工作室属于小产权,手续不齐,纠纷不断,农民与艺术家一度对簿公堂。当地政府协调后,小产权改签为租赁关系。这些年合同陆续到期,又赶上宋庄拆迁,于是大批艺术家又开始搬离宋庄。
艺委会是艺术家们共同的家,也是地方的文化会客厅,这里常有聚会,大家笑称提前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房县开始正式进入3.0时代,突出特征就是产权保障。地方政府很有眼光,他们根据艺术家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政策,让符合条件的艺术家能以平价购买大产权的不动产(40-70年),目的是让艺术家和机构能安心落户、稳定发展。甚至还有艺术家把户口迁到房县。高铁飞机和微信顺丰,让世界成为平的。一二线城市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让更多人才开始回流地方,这其中的先行者无疑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包袱小、拿支笔可以行走天下,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依赖度相对较低。
曾鸣(前排左一)和艺委会协助地方设计振兴模式,招引优质资源进驻,图为知名餐饮品牌醉美乡村落户陈家铺村,在地创造就业
当然,和圆明园、宋庄相比,来房县的“艺术家”是一个统称,不只是画家和雕塑家,也有设计师、收藏家、企业家和民宿餐饮类的乡愁投资者等与艺术互补的群体。3.0版其实是一个IP集群,是建立一种具有文化性和互助性的生态圈,光有画家是不够的,艺术是药引子,是形成IP的前提。
另外,房县政府采购我们艺术家委员会(艺委会)的服务,由艺委会负责筛选人才、设计建设方案,并推选政策要激励的对象。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屏蔽一些可想而知的关系户或其他干扰因素,让项目能够落稳落扎实。
创造1x2x3的第六产业
艺术家也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工地大会餐”是艺术区的保留节目,每竣工一栋工作室,艺术家都会设宴答谢工友们
记者:
艺术家们把户口迁到房县,把工作室和公司注册在房县。税收之外,艺术家们还能在哪些方面反哺房县呢?
曾鸣:
首先,我们在创建艺术区(西关艺术街区、西关72坊、陈家铺画家村…)之初,需要大量产业工人。除关键性技术岗位,我们优先聘请本地人,项目为房县人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挖掘房县资源,将地方风物转化为新型产业。不是简单做三产的加法,而是创造出一个1x2x3的第六产业,既能彰显当地的乡土文化,又能为当地人服务,还能建立联结地方与大城市的桥梁。
记者:
请略举一例(笑)。
面向原住民的生活美学课堂
曾鸣:
譬如房县黄酒。房县黄酒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据考证,现在的房县黄酒一度叫皇酒,唐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废黜之后流放到房陵(今房县),用宫中的酿酒秘方改良当地黄酒后的作品。后来武则天还政于李显,黄酒就成了皇酒。日本遣唐使把它带到日本,就成了日本清酒的源头。你尝尝房县黄酒,和绍兴黄酒是完全不一样的风味,倒是和日本清酒非常相似。目前我们改良黄酒,打造了好几个品牌,当下最为知名,武当山下嘛,活在当下。不废,和废皇帝有点关系了(笑),取“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之意。房醴,房县黄酒的最高级别,醴是黄酒的古称……另外还有千家菇、房蟹等,这些农创文创产品,通过艺术家们的资源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市场,深受年轻人喜欢。传统土特产,在当下房县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记者:
你说话既像艺术家,又像企业家。
艺术家擅长化腐朽为神奇,成功将土特产转化成潮牌,当下黄酒已是地方产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曾鸣:
乡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许多问题我没法短时间跟大家讲清楚,所以就简单归纳平价购买大产权土地自建工作室,方便快捷了解,导致很多人以为我是开发商(笑)。其实落户建设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软件、运营才是可持续的关键,我们不是地产商、不挣土地差价,还想方设法帮艺术家挣钱。
解决了产权这个后顾之忧,把规划、审批等一些繁杂的流程手续交给艺委会,艺术家们就可以回归创作者的本位了。我和艺委会的角色,就是艺术家与政府(包括企业)沟通的桥梁,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缓冲带。
本文选自《楚天都市报》记者与曾鸣的访谈
~ 特别感谢 ~
《楚天都市报》人文周刊主编:刘我风
责任编辑:刘玉琴
曾 鸣
是一名艺术家和社会企业工作者。
农道·第三代艺术区、新六产计划、旧物传薪、艺委会、宋庄100艺基金是他的行为艺术作品。他坚持“文化赋能产业、艺术振兴乡村”,深入旧城老街、工业遗产和广袤乡村,用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传塑地域文化,以“人才+产业”模式双轮驱动,与地方政府共同完成充满人文特色的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
代表案例有房县艺术区(西關藝術街區、西關72坊、陈家铺画家村…)、霞洲艺创小镇(开化)、田铺大塆(新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