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章杨梓昕实习生田丽莎长沙报道
森林覆盖率达71.5%,旅游资源丰富,还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然而,以生态著称的常德石门县,曾经却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存在着各种发展问题。
近年来,石门县坚持“一村一策”,成功摸索出传统产业挖潜、闲置资产盘活、对接需求创业、优质资源开发、持资金投资和依托市场服务“六种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多元增收。2014年至2021年,全县331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从888.28万元增加至3526.96万元。
过去的穷光蛋如今脱贫又脱单
山多田少,生产条件差,种粮成本高收入低,山地多有荒置……这便是石门县南北镇黑土岩社区,也是石门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
荒地如何盘活?当地党总支部结合黑土岩实际情况,选准烤烟作为特色产业,逐步探索出居民以荒置土地入股分红,种植大户集约种烟,社区以烟叶税收分成增收新路子。同时,黑土岩社区积极争取各项资金,新建育苗大棚和密集式烤房,还组织“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烟农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这里没有一块荒地,放眼望去,尽是绿意盎然。2021年,黑土岩社区交烟7558.39担,上等烟叶占比67.03%,产值1300万余元,社区获得烟叶税收分成45万元,一片片金黄的烤烟真正成为了集体和群众增收的“黄金叶”。
“感谢帮助我发展烟叶,不仅家里修上小楼房,而且还娶了媳妇成了家。”说起烟叶产业的发展,黑土岩社区居民康存广深有感受,他头年试种烟叶,就赚了1万多元。按康存广的话说,他从来没有赚过这么多钱。
热情高涨的他,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烟叶地里,以至于乡亲都开玩笑说:“康存广,你现在老婆也讨了,房子也建了,还这么拼命干活做什么?”
康存广笑着回答:“赚钱买车好接送。”如果是几年前,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以前的康存广是村里有名的“穷光蛋”,居无定所,有时不得不住在猪圈里。外出打工,买车票的钱都没有。现在,康存广说出这话,乡亲们深信不疑。
如今,以前的猪圈已变成了2层高100多平方米的新房。最让人欣慰的是,康存广还娶上了媳妇。
“女儿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送到县城读。”康存广对妻子说,“再努力一把,到县城买个房子,你就安心照顾娃读书。”
柑橘成为黄金果,村民养起鸡财神
“村里的柑橘林已经长了有三十多年了,产量不高,我们通过引进优良柑橘品种对龙头岗园艺场110亩老化的柑橘园进行了提质改造。”夹山镇汉丰村党支部书记邱文才向记者介绍了汉丰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汉丰村位于夹山镇西南,当地山地8500亩,以种植柑橘为主。当地立足于村情,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模式,向市场资本借力,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在盘活土地的同时,增加了集体收入。股份合作的“金钥匙”开启了集体经济“增收门”。
几年前,汉丰村村民周金连因有两个孩子需要读书,还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尽管有几亩柑橘,但培管技术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以致柑橘产量不高、品质不优而卖不出好价钱,致富无门路的她因贫困而成为建档立卡户。
2017年,根据石门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县农业农村局安排高级农艺师董世平为周金连的结对帮扶责任人,助她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示范户”的蝶变。
2018年的冰冻极端灾害天气使周金连的柑橘树冻伤冻死严重,让本就较为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情况后,在董世平的建议指导下,根据柑橘受损情况,橘树全部冻死的地块进行毁园重植,再指导其增施有机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在进行毁园重植和高接换种全部改种了效益较好的纽荷尔脐橙、由良等品种,同时进行了扩园,柑橘面积也扩增到了10多亩。在毁园重植、高接换种和移密改稀的地里,董世平指导其种植西瓜、辣椒、玉米、大豆等粮油经济作物,充分利用地力,确保了当年收益能够维持正常生活。
如今,周金连的橘园在董世平的指导下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户。为此,县农业农村局经常专门组织柑橘种植大户来到周金连的橘园参观学习。
位于石门县新铺镇西北部的岳家棚村,土地资源同样不太理想:多为海拔700米左右的石漠化山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当地通过清资产、找优势、引外力,逐渐探索出打好“土地、资产、资金”三张牌的发展模式。
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引领下,岳家棚村主动对接龙头企业达成合作,联合湘佳牧业于2016年建设了石门县第一个村集体建标准化土鸡养殖基地,流转土地15亩,投产年出栏土鸡40万羽的现代化循环农业养殖基地,实现每年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不仅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使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融相生。
“现在发展致富,到我们村发展养殖业,5万元贷款又不要息。每一年又分四千元红,我在这里一年有两万多(工资),两年贷款就还清了,现在政策这么好,使我们农村也富裕起来了。”村民刘国香说起致富梦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