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现在这个村有500多户、1800多人。如果上推到一百多年前,上个世纪初时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全都姓林,无一杂姓。
后来又迁入了其他姓氏,是一个很小的山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山村,在上世纪,村里竟然走出了几位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令人惊讶。
这个山村叫林家大湾村,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镇,村子坐落在白羊山下,村子景色秀丽,群山环抱,确实是个好地方。
山川有灵,秀水有性。村子三面环山,前面是一方池塘,山上山下,是碧涛一般的竹林,竹下的溪水和竹上的鸟儿相互相应地鸣叫。
如此仙境,只宜产生神话般的传说,千百年来,这里的传说层出不穷。白羊山后面的水塘中央就是梁山伯坟,大湾里梁姓和祝姓的人坚持说梁祝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听众稍有怀疑,他们就会立即去坟上取来一块青砖以示证明。
李卓侯先生
一个秀丽的小山村和一位开明的老师
先简要介绍一下一百多年前林家大湾村子里的一位教书先生李卓侯。李卓侯先生很文雅谦卑,但是,他有三件事引为平生自豪:
第一件是参加过同盟会,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共过事。
第二件是给林氏三兄弟启蒙,三兄弟中有一个叫林育容,考上了黄埔军校,上过井冈山,参加了长征,指揮了平型关大捷,创建了第四野战军,指揮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当上了共和国的元帅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党的副主席,为共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件是培养出自己的儿子、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卓侯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但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四书五经的古板先生,李卓侯思想十分开明,对于革命也是充满了热情,在他眼里知识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
林氏家族渊源颇为深厚。
林氏宗谱记裁,林氏乃商朝比干之后,当日比干被纣王剖心处死后,其子孙纷纷逃入山林,其年长者指林为阖族之姓,从此林姓产生。
宗谱上讲,孔子培育的“七十二贤人”中的林放也是林氏祖先。
根据这份宗谱,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比干的子孙们当年从殷都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出发,跑到山东曲阜附近的某一个林子里,他们在林中避了500多年以后,选了一个杰出青年去师从孔子,以使其后裔的血管里能够流淌贤达之血。
林育南与家人合影
林氏三兄弟
林家大湾出了最有名的人就是“林氏三兄弟”。
“林氏三兄弟”是黄冈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林育英(化名张浩)、林育南、林育容。在他们的父辈时代,这还是一个殷实的家族,有水田,有染铺,还在武汉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布行。论辈分,林育英是林时朗的侄孙,林育南和林育容则是林时朗的孙子。
“林氏三兄弟”是堂兄弟关系。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应該对林育容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多介绍了。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林育英,出生于1897年2月25日,汉族,字祚培,化名张浩、李福生、仲丹、陈子贞等。
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优秀工人党员和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中共黄石地区党组织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
为了革命事业,他干过很多工作,办学校、当工人、办工厂、领导工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历尽千难万险。是中共早期的“工运”骨干。当“二七”大罢工发动之后,他奉命去长沙开展工作,热烈地鼓动人力车夫开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运动。
林育英
1924年5月,林育英前往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翌年7月,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回国,不久即参与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12月6日,上海总工会举行万人集会,头部被刺刀戳中,被枪托打到,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帮助恢复湖南省委和组建工会,后来因受追捕扮僧人跋涉到上海。1930年4月,中央派林育英去东北筹组满州省委。5月,满州省中共临时省委成立,任省委书记。
不久,由于叛徒告密,林育英被日军逮捕。
1932年1月,林育英经营救出狱,但身体已遭受严重伤害。
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共产国际决定派林育英回国,林育英化名张浩,由外蒙入境,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月余后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终于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找到了与共产国际长期失去电讯联系的中共中央。
毛主席为林育英执绋抬棺
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又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5年7月林育英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肩负重任返国后,林育英的到来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林育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随后,在1935年12月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林育英向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为之后的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5年12月底,中央决定,由林育英作说服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的工作。通过林育英的智慧和辛勤努力,经过几天的急行军,红二、四方面军于11月3日抵达同心城,林育英在关桥堡会见了张国焘、朱德,并在红四方面军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报告,向广大干部介绍了党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意义。
又过了几天,张国焘回到保安。他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以及抗日救亡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由于西渡黄河作战是战略上的失误,战术上起不到大的作用,加上部队准备不足,环境生疏,没有后方,补给困难,西路军陷入困境。西路军进入祁连山地区后,曾连续给中央发电,请求中央派部队救援。
193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组建援西军问题的指示。军委决定抽调第四军、第二十八军、第三十一军、第三十二军及一个骑兵团组成援西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林育英任政委。
毛主席等中共领袖们为林育英抬棺送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即115师、120师、129师。林彪为115师师长,林育英为129师政委。
1938年春,林育英由于伤病被调回中央。在延安期间,林育英一面治病,一面负责有关工人运动的工作。3月中旬,林育英任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大队长。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林育英是中央候补委员,参加了这次会议。由于林育英对革命事业的突出贡献,大会选举他为中央委员。
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应邀到延安青年文化沟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会议开始后,突发脑溢血,因抢救及时,林育英无生命危险,但却无法站立起来,更无法再为党工作。
1941年8月,日军战机飞到延安上空,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领导人住处,林育英病情急剧恶化。经过中央医院全力抢救,病稍有好转。
1942年2月下旬,林育英的病情日益恶化。3月5日,林育英用微弱的声音将警卫员、秘书及妻子等人叫到身边说:“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未能看到革命胜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1942年3月6日凌晨1时45分,林玉英因伤病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否則,他会有更多的传奇。
毛泽东主席为林育英执绋抬棺,並亲为林育英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林育南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南是“三林”中的老二,他比林育英小两岁,比林育容大八岁。
林育南,1898年12月出生,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历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湖北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主任、湖北省总工会宣传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代理书记、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家。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18年5月,积极参加武汉学生反对北洋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条约《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
1919年3月,与同学胡业裕等在中华大学发起组织“新声社”,出版《新声》半月刊。“五四”运动爆发,与恽代英、陈潭秋等组织和领导武汉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为武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19年6月,受武汉学联的委托,前往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工作。不久,回到家乡,在八斗湾创办浚新小学。
1920年春,与恽代英等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利群毛巾厂。同年考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常去北京大学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一起研讨马克思学说。
1921年6月,恽代英、李求实和林育南、林育英在他们创办的“浚新小学”内发起成立了“共存社”。
1922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与其他同志先后参与领导组织汉阳钢铁厂大罢工,并筹建起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武汉工团联合会”,並任该会秘书主任。
同年9月,粤汉铁路武长段工人为反对资本家无故开除工人再度举行罢工,他草拟《告国人书》等罢工文告,并亲自指挥罢工斗争。发动武汉各工团组织“粤汉罢工后援会”,声援罢工工人。
1919年林育南(左四)与李求实(左五)等合影
同年10月,任湖北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与施洋创办该会机关报——《真报》。1923年参加组织和领导了震撼世界的“二七”大罢工。“二七”惨案后,被军阀悬赏通缉。
他编写了《二七工仇》,翔实记述了“二七”罢工英雄史实,讴歌“二七”烈士的革命精神。并以《真报》的名义发表宣言,控诉吴佩孚、肖耀南屠杀工人的滔天罪行。
同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着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组织部长。
1924年,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后,任国民党汉口执行部青年干事。同年5月,又遭反动当局通缉,前往上海,参加编辑《中国青年》。不久,返汉,任武汉学生联合会主席,继续开展青年工作。
1925年,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在上海总工会负责宣传工作。
1926年5月,出席广州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后,奉命回汉,与李立三、刘少奇、项英等一起领导湖北的工人运动。
1927年1月,任湖北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秘书长,被选为省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开办工人运动训练班、宣传员训练班,设立“工农通讯社”,出版《工人导报》、《工人画报》等。
同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后又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并担任太平洋劳动大会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秘书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育南在湖北转入地下斗争,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与黄松龄、向警予等秘密出版《长江》,继续宣传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尔后,积极领导湖北的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湖北省委代书记。
1927年底赴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
1929年11月在上海参与筹备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继续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任编辑委员会负责人、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起任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
林育南
1931年1月17日,他同何孟雄、李求实等在上海在上海东方旅社研究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问题,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在狱中,林育南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对党忠诚,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
林育南被捕的第三天,巡捕房将他移交给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关押期间,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二法院将林育南作为“首犯”进行了审讯,但一无所获,之后,敌人又将他押送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中共中央政治局得知林育南、何孟雄等人被捕的消息时,曾避着王明指示中央特科进行营救。中央特科马上组织数名精干的便衣武装人员,准备在龙华警备司令部与租界处劫车,但因敌人已有防备而未能成功。
林育南一行被押到龙华时,正好被先入狱的柴云堂看见。
柴在回忆材料中写道: 他们一行从东到西,站成一排队形。狱中的小和尚轻声对我说:“西边前排的第六人是林育南。”我一看,见他不过30岁的模样,头上着青黑色呢子礼帽,身穿青灰色长袍,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炯炯有神…… 36个犯人,被敌人戴上20斤重的铁镣后,分别关押在一、二、三号牢房里”。
国民党对林育南的情况已知道得一清二楚。他们认为,捉住林育南就是抓了一个特大政治犯。因此,对他的看管、监视极其严密。 林育南虽然身陷囹圄,对生死却置之度外。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党的事业,为了将自己被捕的经过和情况告诉组织,他和李求实联名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报告,通过秘密渠道转给了中央。
国民党抓到了林育南,总想在他身上捞一点什么。尽管几次审讯未获任何结果,他们仍不死心。蒋介石指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组织部部长陈立夫出面对林育南进行“劝降”,然后登报宣传。
2月初的一天晚上,林育南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他被带进一间又宽又大的办公室。一特务对他说:“你在这里坐一会儿,陈部长马上要来与你谈话。” 他坐了一会儿,陈立夫带着几名高级党工进来了。过去,林育南未与陈立夫见过面,只在报纸上看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
陈立夫走到林育南身边坐下,然后自我介绍说:“我叫陈立夫。” 林育南瞅了陈立夫一眼,没有作声。 陈立夫笑了笑又说:“秘书长先生,你受委屈了。” “我不存在受什么委屈!” 林育南答道。
陈立夫说,“你们共产党已经不行了吧?” “谁说不行?” “嘿嘿,”陈立夫从沙发上站起来,走了几步又回过头说,“你们的党内讧外离,分崩离析,已到了一蹶不振之时。这一点,你比我清楚得多。尽管你们在东方旅社集会,想有所作为,实际上很难挽救这不振之势。本党为了爱护有所作为的青年人才,想方设法挽救你,并愿给你较好的出路。”
林育南鄙视地盯着陈立夫说:“我不同意你这种说法!” 陈立夫说:“你谈谈不同意的理由吧。” “很简单嘛,”林育南说,“你通过某人或某渠道,可能了解到共产党内的一些情况,但并不了解我们共产党人!”
......
林育南大义凛然,陈立夫尴尬无言。但他仍不甘心,又将手往上一扬说:“秘书长先生,你很年轻,只要与我们合作,你前途无量。来,合作吧!”林育南拒不伸手,并对陈立夫说:“我们信仰不一,道也不同,不存在合作的问题。”
陈立夫缩回手,又说,“你要知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只有一次。你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不要六月天戴风帽——不识时务。你怎么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这我已想过了。俗话说,落在鬼手里,不怕见阎王。我的生命属于人民,属于我们的党。我想,只要我是为共產党而死,为人民失去生命,我就心满意足了。而且,我比那些只知道为自己私利苟活的人要高尚得多。”
在国民党内,陈立夫的理论知识是出类拔萃的。他原来以为,凭他的地位、资历、学识,劝林育南归顺国民党不成问题。没有料到,劝降一开始,林育南却攻得他舌笨口拙。
更令他难堪的是,国民党原准备用握手的照片做政治宣传,林育南的手不伸出来,使在场的国民党记者举着照相机按不下快门。 陈立夫感到受了奇耻大辱。
特务押走林育南后,他在会客室余气未消:“对这样的共党首领分子,只有用子弹对付!” 当天晚上,国民党又用专机将林育南送回上海。陈立夫劝降失败后,打电话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甚为气愤,骂道:“对这类顽固不化的家伙,杀!”
1931年2月7日深夜,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胡也频、殷夫、柔石等人包括“左联”五烈士共24人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地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
林總、林育英(中)与毛主席合影
林向荣,1916年出生,湖北省黄冈县林家大湾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副连长、连长、参谋、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590团副团长、团长等职。1949年4月解放太原时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他是林總的同胞兄弟。是解放战争中太原战役时牺牲的一位烈士。虽不及那两位堂兄林育英、林育南两位烈士著名,但林向荣也为新中国的成立,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大革命时期,林總就离开家乡南下广州成了黄埔军官学校的第四期学员,此后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
1937年初,林育菊曾经到了延安并见到了二哥,林總时任红军大学校长,他向弟弟介绍了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并且送给他一份“红大”的招生简章,让他带回去广为宣传。在家中的四弟林向荣知道了二哥的音讯特别是看到这份简章后欣喜异常,立刻表示要去延安参加革命。
他还召集了另外几个青年一行9人一起上路,其中还有林總的侄子林欣然、外甥陈得之(林總姐姐林宝珠之子,已牺牲)等一行。
1938年林總赴苏联治病(平型关战斗后林返延安,被阎锡山军队的哨兵开枪打伤了脊椎)之后,林向荣已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第四期学员。
他毕业之后分配到晋察冀边区第三军分区任副连长。到解放战争开始之后的1946年6月,林向荣已经担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警备七团团长,该团沿革为66军197师590团,林向荣是590团建团首任团长。林向荣担任团长后,率部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绥远、天镇、丰镇、应县、集宁等地的战斗。
平津战役时,他们团参加了张家口战斗,从山洞里生擒了国民党军271师师长张进修和副师长梁超。此役仅用了16个小时,在全纵队创造了首次歼敌一个整师的纪录。
1949年2月,他们所在的华北军区第1纵队第2旅在顺义改编为第20兵团第66军第197师,林向荣则任197师590团团长。
1949年3月,解放太原的会战。66军于3月12日出发,20日到达太原北郊。4月19日晚,66军进入阵地,准备拂晓开始行动。半夜里,林向荣所在的197师占领了阳曲镇。次日凌晨3点,在黄花园沟南的部,当场击毙敌暂编39师长刘鹏翔。全师纵深发展与198师会合,继续沿铁路向南横扫。
部队继续向化工厂进攻,这是国民党军北郊工厂防线的核心据点。此时出现了蹊跷的情况。对面的敌人打出了白旗,并用扩音机喊话:“我们同意休战,请贵军师级长官前来商谈受降事宜……”
据先期侦察,这里是敌刻意经营之处,能轻言放弃吗?然而战场上临机处置时,又不得不考虑敌军投诚的可能性,如果强行攻击,整个部队也会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师政治部有敌工部的设置,专门负责出面接洽受降事宜。
正在此时,林向荣主动请缨,他认为敌人完整投降的可能性不大,应由他带领一排人前去试探,万一敌人施展诡计我们也能随机应变,利用地形灵活反击。即使是正面强攻,也应采取这种做法,反正总要有个突击队前行。他带队前往还可兼作受降的准备。
他说得句句在理,师领导同意了他的意见,并叮嘱整个部队:随时准备出击接应!
一行人出发了,林向荣与警卫员各自骑在马上,走在最前头。这段时间好像特别漫长,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突然间,敌人阵地那边响起了猛烈的枪声,果然有诈!大部队随即出击接应,但立即被敌军密集的火力所阻击,伤亡严重,不得不停止进攻。
到了21日凌晨,上级指挥部调来了炮兵增援,197师在炮火的掩护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打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战,彻底摧毁了化工厂的敌人工事,歼灭了守敌,从而也突破了北郊工厂区的防线。
解决了化工厂那个据点里的工事之后,大家才发现,敌人有意把林向荣和他那一排人引到了一个三面受到交叉火力威胁又无险可守、无有利地形可利用的一片“绝地”中。看来这伙敌人的胃口不小,想在这里重创解放军部队并结束解放军一些高级首长的性命。
据一个侥幸生还的战友说,虽然面临绝境,林团长仍试图反击,交火中他的警卫员先中弹倒下,就在林团长上前救护时,也被机枪子弹击中,当场牺牲。
出征太原前,当部队还在顺义时,林總出于手足之情把这位胞弟接到北平城内住了几天,这是他们兄弟参加革命后的首次相聚。林向荣回到部队后说,哥哥看到他的成长十分高兴,还勉励他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勇敢战斗,争取再立新功。
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们的永诀。按照部队“二八六团”(即超过28岁的团级干部)才能批准结婚这一规定,林向荣牺牲时还是孑然一身。
197师领导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痛心,师政治部起草的师党委发给林總的慰问信中,全体领导向林表达了哀悼痛挽之情,并且检查了我方过于粗心大意对同志爱护不够的责任。
林總立即回了信,他没有怪罪任何人,只是用简短几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为革命而牺牲完全应该,这完全可以理解!林總这种坦然、大度的处理方式令所有人感动不已。
林育英(中)和徐海东(右)、郭述申在一起
1952年民政部门发给林家大湾48块光荣牌,林家有林育英、林育南,还有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林育容的小弟弟林向荣。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