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不涉政治,只评述客观史实,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964年4月11日下午,一个非常特殊的旅游团乘专坐一辆大客车,来到被誉为“红色摇篮”的井冈山,前来游览这里的革命胜迹。
这个旅游团颇有来头,成员都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因此该团的全称就叫做全称是“政协文史专员参观团”。
团长的身份更是引人注目,因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由于在1934年前后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间接起到了帮助日本分裂并进攻中国的作用,溥仪在二战结束后,被军事法庭定义为战争罪犯。
1959年,新中国政府特赦了溥仪,把他从辽宁抚顺的监狱中释放,并任命其为政协文史专员。可以说,溥仪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很好的改造。
当参观团乘坐的大客车驶入茨坪时,众人眼前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很多幢高楼大厦矗立在这看似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
溥仪见此情景,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深深地感叹道:“啊!真是不简单、不简单!以前我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毛主席当初要把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落脚点选在井冈山,而不是其他条件更好的地方。现在,我总算弄明白了!”
旁边座位上的一位文史专员忍不住问道:“哦?那请你讲一讲,你到底悟出了什么?”溥仪指了指公路两旁那些大大小小的商店、招待所和宾馆说道:“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你看,红军到井冈山来,可以住进这么多房子里,不用吹风淋雨啊!”
他说这话时的语气绝对不像是在开玩笑,而是理直气壮。
车上的众人一听,不禁都捂着嘴偷笑起来。
毫无疑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溥仪根本不知道红军当年来到井冈山时条件有多么艰苦,也根本不明白这么多高楼大厦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
可是溥仪毕竟做过中国的末代皇帝,众人也不好意思当面笑话他。一位地方干部只好向溥仪解释:“红军当年来到这里,还是一条穷山沟,老百姓都住着茅草房,日子很艰苦。解放后建成这些宾馆、招待所,是给前来参观的中外宾客服务的……”
随后,在其他地方干部的耐心讲解下,溥仪这才得以初步认识到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到众人在黄洋界下车参观以后,溥仪竟恭恭敬敬地走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神情庄严地敬了一个礼。
在听完一名干部介绍这段历史之后,溥仪突发灵感,竟眼含热泪地当场写出了一首七言律诗:到处红旗噪妇孺,粟浮沧海敌心孤。炮声怒吼黄洋界,白匪平明一个无。千点红旗四面山,万夫颠顿妇孺关。梭镖木石成天险,骄敌宵遁指顾间。
客观来说,虽然溥仪这首诗的意境、格局均无法与毛主席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所写的《西江月·井冈山》相提并论,但也算得上一首格律严谨、文采斐然的诗作。
他饱含激情地吟诵起这道诗来,随行众人听罢,纷纷鼓掌叫好。
参观团进入博物馆后,溥仪忽然对陈列室中朱德用过的那根竹制扁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俯下身子反复观看,还对讲解员提出疑问:“请问,这根扁担真的是朱总司令用来挑东西的吗?”“没错!”讲解员答道,“朱老总当年经常就是用这根扁担来挑粮食的。”
没想到溥仪听罢,又说出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来:“我在北京很多次见过朱总司令,怎么从来没见过他亲自挑粮食?”
随行众人听罢,同样只能一边在心中暗笑,一边感叹这个末代皇帝真是“不知人间烟火色”。
同为文史专员的宋希濂忍不住插话:“据我所知,朱老总用这根扁担挑粮食,确有其事,不过那是在战争年代。部队住在井冈山上,粮食不够吃,朱老总就带头下山去挑。”接着他又说道:“可如今已经是和平年代,朱老总负责管理国家大事,已经不需要他亲自去做挑粮食这种小事啦!”
溥仪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井冈山之行结束后,溥仪回到北京,曾多次谈及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曾感慨不已:我到井冈山,着实闹了几个笑话,但不虚此行,深刻认识到毛主席、朱老总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