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加之多数市民选择“足不出沪”,今年中秋假期首日,上海公园绿地人气旺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9月10日)从沪上各大公园获悉,多座公园今日游客量过万。
其中,共青森林公园当天游客量为41800人次,上海动物园17570人次,上海植物园14145人次,滨江森林公园11075人次,辰山植物园7306人次,古猗园2580人次。
此外,浦江郊野公园奇迹花园区全天累计客流量为6700人次,青西郊野公园2944人次;今天截至17时,长兴岛郊野公园累计游客量已过万。
和以往的节假日相比,这个中秋假期,公园绿地刮起浓郁的民俗风,让市民游客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了解并喜爱上了传统文化。
提兔子灯“走月亮”
古时,妇女有在中秋时节“走月亮”的习俗,即在中秋夜盛装相伴出游,有些觉得意犹未尽的,甚至会通宵赏月。
宋代诗人朱以纯《三山亭》诗下有注文:“华亭每中秋夜,有仙鹤下,妇女夜时,谓‘踏月’。”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今年中秋假期,古猗园每天在10时和18时向50名游客赠送兔子灯。
静谧的夜晚,头顶皓月,手提明灯,穿梭在古典园林中,耳畔有昆曲“流淌”,仿佛有穿越到古时“走月亮”的美好错觉。
除了“走月亮”,古猗园内还推出了活字印刷体验活动和汉服古典舞“快闪”,游客会在亭台楼阁和庭院廊道里与讲解员、舞蹈演员邂逅。
严防疫情风险,古猗园设置在厅堂内的药斑布、刺绣、草编、荷莲绘画展示全部移到线上进行直播或发送专门的推文进行展示,厅堂暂不开放入内参观,让一些市民游客足不出户也能享受文化、民俗的熏陶。
“西郊老字号”月饼
中秋节,动物园里的小可爱们也要入乡随俗,体验“两脚兽”的传统文化——吃月饼。
在上海动物园,一年一度的限量版“西郊老字号”月饼出炉。
出现在豹猫面前的是重口味的“玉兔奔月”礼盒——不锈钢食盘上,放着一个由肉糜和玉米做成的“月亮”,一旁,一只“玉兔”抬起它由肉糜和胡萝卜做的头,准备拔腿追月。
在松鼠猴眼中,今天的“盒饭”里多了8个奇怪的家伙,本质上它们只是圣女果,却被有爱的饲养员雕刻成了“玉兔”,两颗眼睛其实是火龙果的籽。
金丝猴、鹦鹉、犀鸟、袋鼠、象龟的月饼终于是饼状的了,用健康粗粮打底的它们更容易塑形,是最经典的素食混合月饼。
一只好奇的金丝猴扒开一个月饼,立马喜笑颜开,里面竟是“五仁”馅的:香蕉、梨、猕猴桃、花生、红枣,可谓真材实料。
在上海野生动物园,技术员与饲养员们也用粮食、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数十种原料搭配出了几十款月饼,所有用料均来自动物日常饲料,既美观又营养还健康。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保育员表示,中秋节的特制月饼也是一种“丰容”形式。
以前说的“丰容”,更多是指对动物居住活动区环境的改造和提升,增强动物的探索能力和活动量,让它们的生活更有乐趣,而特制月饼比日常的饲料更能勾起动物的好奇心,柔和地刺激它们的感观,发展行为的多样性,避免刻板、不自然的表现。
多彩“中国郁金香”
夏末高温少花季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种类相对较少,但沪上各座公园绿地还是搜集或培育了许多新奇的品种,让喜爱赏花的市民游客大饱眼福。
在上海植物园、辰山植物园,时下开得最盛的莫过于石蒜,以红花石蒜为代表的秋花“编织”出的花海,颇为壮观。
对于红花石蒜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它的“艺名”彼岸花却是大名鼎鼎。
每年夏末秋初盛开时,彼岸花没有叶子,而到了有叶子的时候,彼岸花又没了花。因为一生花叶永不相见,所以就有了一个略显凄美的名字。
红花石蒜除了颜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其生在枝头排列如伞的花朵,花瓣朝后反卷,从花瓣中心迸射出几根长长的蕊丝,仿佛烟花一般,十分艳丽。
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吴伟表示,石蒜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以及马祖列岛,在越南、马来西亚及东亚各地也有分布。
石蒜以其花色艳丽、花姿婀娜迷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因大多种类原产中国,被誉为“中国郁金香”。
该类植物叶与鳞茎似蒜,故得名“石蒜”。
从现在开始到10月,沪上公园种植的石蒜将陆续进入花期。
除了大名鼎鼎的红色“彼岸花”,石蒜其实还有其他丰富的色彩,比如白色的长筒石蒜,黄色的中国石蒜,粉色的鹿葱,复色的、近似百合的换锦花、香石蒜等。
中国石蒜
鹿葱
在今年迎来5周年的浦江郊野公园奇迹花园区,知名的“奇迹花毯”经过重新布置,面积达到约1万平方米,呈现出粉红、粉蓝等柔和色彩。
花园内还播种了醉云长、宝石红芳、白色恋人等20多个品种的向日葵,呈现出焦糖色、鹅黄色、柠檬黄色等丰富色彩。
园方表示,市民来到奇迹花园扫“0元购票码”,并持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有机会免费入园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