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街拍,得胜桥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2019年春,带着表妹打卡武汉三大著名景点:黄鹤楼、户部巷、昙华林。昙华林的尽头左转,就进入了得胜桥,这是无意撞见,却在我心底开了花。在昙华林的文艺相比之下,得胜桥实在市井,有些脏乱,但充满烟火,令我惊喜不已。
很多武汉朋友告诉我,得胜桥在拆了,以后或许是看不到这样的烟火气了。后来,我转告其他喜欢爱摄影的朋友们,如果想老街烟火,得胜桥要趁早。转眼一年,2020年6月30日这一天,武汉晴空万里,得胜桥的烟火依旧。故地重游,依然是有着那份惊喜。
这是一个已经喊了五年拆迁的地方,但它依旧生机勃勃。新鲜的蔬菜水果,应季的藕、菱角,盛夏风物令人垂涎欲滴。从中山路积玉桥到中华路粮道街之间,得胜桥婉转不过千米,却几乎浓缩了武昌古城600多年的余味。如此喧嚣的市井之地,拆了不知是好,还是坏。
不是本地人,也不生活在这一块,对于得胜桥的印象和情感还是停留在游客层面。但我尽可能的融入这里,了解这里。对于老武汉人来说,得胜桥的记忆实在深厚,他们与这里的商户小贩之间也存在着旁人所不能体会的情感。
沿着窄窄的这条街走过去,一眼望去全是各类商铺,包括有副食店、小吃店、面店、五金铺、书店、粮油等,但最显眼的就是街巷两旁的露天菜市场。
这里的物价相对便宜许多,但在原住民的眼里,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他们与商贩之间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在谈价之余,还会相互问候。在这里,每逢清早与傍晚最是热闹,早上一般是大爷大妈推着小车来买菜,傍晚除了大爷大妈,还有不少上班族在回家的同时,稍带一些菜。
这条街已有600多年,曾是武昌北城最繁华的小商业之地,其中菜场文化尤为兴盛。但是城市发展,老街被拆,不论是武汉还是其他城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想,在这里长大的年轻人,在有着“拆二代”身份的同时,一定还有着无比强烈的不舍与回忆。
得胜桥除了是有菜场文化,小吃文化也颇为深厚。如果早上来,这里的“过早”是真的令人咽口水了。但即便是错过了“过早”,在这里依旧是能找到许多地道风味。市井烟火,怎么能少得美食?
很多小吃看着油腻,但闻着香,虽然叫不上名字,却已经成为记在这里。大概是武汉人爱吃油炸物,就连“过早”也少不了油炸,如油香、油条、鸡冠饺、豆皮、煎包、面窝等。每当我看到这些真想敞开肚子大吃一顿,只可惜胃口承受不了这顿油,与美味的错失而感到遗憾。
端午虽然已过,但粽子依旧在这里受欢迎。武汉人吃粽子应该比大多数城市的人都感到情真意切吧。武汉历史悠久,屈原文化深厚,粽子与屈原之间究竟有无关系?2000年来所形成的一种风俗早已根深蒂固。
发糕是武汉人回忆里的专属米糕小吃之一,白糖米发糕是发糕的一种。我来武汉两年了,只吃过红糖发糕,口感不错,值得推荐。但发糕并不是只有武汉才有,这是一种大众化的饼类食物,广泛分布于北方与南方广大地区。
傍晚的得胜桥,路过这里的上班族,不愁买不到熟食。各种熟食、凉菜搭配,配上特制调料再搅拌,这可真是夏夜里很不错的一道下酒菜呢。
各种熟食酱菜、凉菜,看着就教人咽口水。好在定力强,否则还没走到路口,人就已经吃饱,然而还没吃完这里所有的美味。
路过一家买面饼的,来此买饼的基本上都是附近居民。这里的商户小贩做的都是熟人生意,味道好不好,价格怎么样,这里的人都一清二楚。所以说,一座城市的地道风味往往是藏在居民生活区。不信的话,你去户部巷买一份小吃,再来得胜桥买一份同样的,不论是味道还是价格,都会令你忍不住一叹。
在我随走所拍,与各种美食小吃进行心理斗争的时候,一位老爷子一直朝我招手,起初我以为他是与旁人打招呼,后来才知道是让我过来,给他拍张照。我有点蒙,也很意外,武汉老爹爹真是热情、又可爱。
得胜桥的尽头,可见一座醒目的古建筑:黄鹤楼。这是拍摄黄鹤楼最佳位置之一,但在我看来是最好的位置。有历史、有烟火、有生活、古今呼应,十分有趣。建议傍晚时分前来拍摄,找好机位,华灯初上。如果碰到雨天,会更惊艳。但要趁早,没准儿哪天就动工拆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