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并喜欢历史演义小说故事的人来说,《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这些袍带书,在民间一直都非常受欢迎,书中的主角也都是历史上勇武和名望俱佳的一流名将,然而比杨六郎、呼延庆以及薛仁贵等人,只在其上不在其下的大英雄岳飞,关于他的故事,却没有《岳家将》的说法,反而大家更熟悉的是岳家军。这一字之差,难道只是大家的习惯而已吗?也许有人说,宋朝的呼杨两家可谓世代簪缨,大唐的薛仁贵更是一直传到了薛葵的后人,可能比起岳飞家族来,人丁更为兴旺些?
但在岳飞的故事中,从岳飞到岳云、岳雷,直到岳云的儿子岳甫,这也都是祖孙几代生生不息的。当然,说这些的前提是,仅限于历史小说,而非正史,如果单纯论正史的话,岳飞和岳云父子,比起杨业与杨延朗更配得上“家将”这个称谓,遑论薛礼和呼延赞家族。可见,无论正史还是小说,却很难见到“岳家将”这个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严格地说起来,岳家将本就是比岳家将更加雄壮的词汇,或者说,岳家军本就包含了岳家将,而杨家将也好,薛家将也罢,只能是一门将才,却难以拥有个人名号的军队,也就是说有杨家将可以,但绝对不会有杨家军。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北宋时期,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起,防止武将做大,就一直是北宋朝廷的重点工作,宋太祖苦心建立的那套“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导致了数十万禁军,只可能集中在大宋皇帝手里。而宋朝地位最高的文官集团,也非常认可这套制度,毕竟他们信奉“天下无事百有五十年”的良法,所以就连战功卓著的狄青,也在欧阳修等人的“力谏”之下,得不到更高的,与之功勋匹配的权位,含恨尔终。所以,在那种环境下,是不可能有“杨家军”的。
直到南宋时期,这种局面随着与金国战事的日益加剧,才逐渐得到改变,康王赵构被逼得“泥马渡江”,偏安南宋之后,当时的朝廷,根本不可能组织起一支正规的军队,对抗金军铁骑。因此,抵抗女真人的重担,不得不依靠那些趁势扩张,吸收流寇或难民而逐渐形成规模的将军们。知道宋高宗建炎三年,南宋各机构才算有了一定的规模,也终于有精力和条件,将分驻抗金前线个军事要地的也占主力部队授予统一番号。
而这个番号的取名也是一波三折,从一开始的“御前五军”到第二年改名为“神武五军”,结果叫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神武”是当年北齐军队的番号,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才改成“行营护军”。可见,如此混乱又不定的叫法,更加让人不愿意也不习惯用官方的番号,称呼各支部队,因此张俊的军队可以叫张家军,韩世忠的兵马,就可以称为韩家军了。那么,“岳家军”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还是要从岳飞投在宗泽麾下后说起,作为东京留守的宗老将军,一直秉持着“盗可使为兵”的信念,收留了众多流民和匪寇,然而这样一群义兵,是要高度依靠将领的能力的,在宗泽去世后,大军交到杜充手中之后,就变成了“兵皆为盗”的尴尬局面。而岳飞控制的队伍,成为当年那支威震天下的东京留守司部队,仅存的硕果,在杜充降金之后,大军彻底溃散,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的岳飞,才开始重整部队,相继收编各路散兵,从此独自成军,才书写下了岳家军的传奇篇章。所以说,正是因为宋朝时代的原因,岳家军可以有,杨家军、呼家将才不能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相比于杨家将和呼家将,岳家将不是没有,但在更加雄壮的岳家军中,岳家将说出来,就略显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