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通航。河水清清,绿树荫荫,两岸风光如画。
日前,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通航、省书博会在沧召开,大运河畔热闹非凡,作为沧州文脉之一的大运河文化如一船明月,临波而现,且将踏浪远去,向八方游客展示沧州的文化魅力……
大运河文化“花团锦簇”
“9月1日,运河城区段实现了通航,以后大家参观浏览大运河,除了能看到大运河美景,更能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内蒙古武警边防总队原总队长、作家李炳天将军一直关注着家乡运河的点滴变化,他感慨地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之河,大运河文化是沧州的文脉之一,武术也好,杂技也好,音乐也好,都与大运河文脉命运相连、息息相关。”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地级市,这条水脉承载了沧州的多个文脉。沧州从不缺乏文化,无论是杂技文化,或是武术文化,或是诗经文化,都离不开地理载体。大运河,尤其是在通水、通航之后的大运河,以及建设在大运河两岸的文化建筑,完全可以成为承载这些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载体。
“大运河是城市的骄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生态形象,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看到运河城区段通航,一直在大运河畔组织推广文化创意产品的清风市集发起人张立民同样激动。
随着大运河畔文化氛围的日渐浓厚,依托大运河以及沿岸的各个文化地标,运河文化故事越来越丰富多彩。
“大运河是中华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下的物化载体,是典型的‘丝带状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岁月演变中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尤其沿岸密集分布的村庄城镇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运河人文景观,承载和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民风。沧州段亦是如此。文化氛围、自然风情、历史状貌等各有底蕴,特色鲜明,富有魅力。连镇谢家坝、泊头鸭梨、沧州三楼一院(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和沧曲书舍)以及沿岸密集分布的码头渡口等遗产景观、风物特产,皆系人河关联的文明印记。”一直致力于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文化学者王立成,谈及大运河上的文化地标更是如数家珍。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不仅见证了沧州古城千年以来的绰约风姿,也承载了地域文化的旖旎风情。如今,随着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掀起高潮,大运河文化正走出沧州,把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呈现在来访游客的面前,吸引更多区域内外的关注目光。
文化流量引来八方游客
8月26日至28日,第十二届河北省图书博览会在大运河畔百狮园举办,吸引来12万人次观展。在畅享这场文化盛宴的同时,“大运河”也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热词”。
“书博会上,我有一些外地朋友过来参加,他们说,应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沧州文化特点表现出来。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仅能把人引来,还能把人留住,这就是城市文化的魅力。”从事文创工作多年,张立民认为,可以用文化流量带来客流。
他举例说:“云南丽江主打民族文化,他们对少数民族的文字、音乐等一系列的文化元素进行推广。比如,把少数民族的文字显示在路牌上,在晚上举办少数民族的歌舞,推销一些特色民族乐器,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当地文化。其实我们也可尝试把大运河文化具体化,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事实上,目前在沧州,有关大运河文化的讲座络绎不绝,朗吟楼、南川楼等一系列文化古建的宣传也如火如荼。
对于如何破解这些文化流量的“密码”,王立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加强运河沧州段科学有序地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高效宣传,是沧州这座河海相济的城市紧跟时代潮流、提高历史站位、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传承沧州历史文脉、庚续英雄的沧州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沧州向着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进发。基于此,建议发动社会各界有生力量,集中联合新闻报道、图窗展览、旅游文化服务、项目策划及新媒体开发等资源,采用文字、视频、图片、实地游学等方式,小切口大主题,形成沧州运河段保护性开发宣传的新高地,进而讲好沧州运河故事,成功向世人塑造一个古老与现代相结合、自然和人文相共生、含蓄内敛和活力无限相交织的沧州发展形象。”
集思广益共谋文化“出圈”
众所周知,沧州已经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经济布局规划中,如能在文化建设上参与进来,等于拥有经济、文化两张进入更高平台竞争的门票;其次,相比省内兄弟地市,216公里的大运河是沧州所独有的地理文化资源,打造好大运河这张文化名片,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从而提升整个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因此,要用好汇聚于运河两岸的文化优势,除了在域内讲好运河故事之外,更应走出去。
“关于大运河的对外宣传,我认为有一个方面可以重视起来,就是关注自媒体这个方面。现在自媒体的宣传有一定的优势,这个优势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他们有各自的方向,有各自的粉丝传播群体,而且这些传播群体,有一致性,也有独特性。通过全媒体的共同参与,可以扩大对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沧州师范学院教授孙云英认为,大运河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目的就是“引流”。
对此,李炳天建议:“文化还要和旅游结合起来,比如沙家浜的春来茶馆,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景点;再比如广西的刘三姐印象,一场戏就是一个景点。我认为,宣传大运河文化,应从旅游角度来看,可以整合运河文化,第一天看什么,第二天看什么,等等,天天都有新内容,这样文化旅游才能真正活起来。”
“其他运河途经的兄弟城市诸如扬州、苏州、杭州等皆有经济富庶、运河航运经久不息、人文根底纯厚等先天优势。扬州的瓜洲古渡广闻天下,2020年11月著名歌星刀郎推出了新歌《瓜洲渡》。制作精良的动漫MV中,刀郎沧桑饱满的嗓音,配上瓜洲唯美的水文气象和凄凉哀婉的人间爱情故事,迅速火遍网络,瓜洲也在脍炙人口的传唱中风头无双,极力强化了本来就已家喻户晓的名声。沧州也可立足本地特色,将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相结合,打造属于沧州自己的运河城市之歌。朗朗上口、唱红全国的歌曲在对外宣传的效能上立竿见影,对于提高一城一地的知名度大有裨益。”与李炳天看法相似,王立成也建议从文化“小元素”入手,四两拨千斤。
为此,有学者提出推广大运河文化可采用的四种方式:一、运用纸媒,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借助域内媒体与省级乃至国家级媒体,进行传播;二、通过视频,尤其是精彩短视频,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三、创办文化论坛,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吸引全国文化专家的关注;四、大运河是文化的“富矿”,是文化创意的源泉,开发沧州大运河文化以及沧州其他文化的IP,可进一步宣传沧州以及沧州文化。项目搭好台,文化能唱戏;文化唱好戏,同样能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宣传必然会带来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有助于沧州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播,同时,沿运河两岸的生态文化资源也有了用武之地,毕竟有文化依托的旅游资源才能引客和留客。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通过大运河文化的“墙内开花”,带来文化传播宣传的“墙外飘香”。如此,沧州硬实力和软实力必将得到同步提升。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刘伟
摄影: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