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概念,鼓励村民学习“非遗”,传承“非遗”,打造集合非遗、文创、特产、旅游、体验、住宿于一体的长安旅游新生态链。
长安王莽小峪的非遗乡集——鱼化寨泥叫叫
小峪管护站向西500米,有一处黄泥土墙、青砖飞檐的别致小院,屋内陈列着用泥土塑制的艺术品,这就是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传习所。
鱼化泥叫叫又称“戏人”“鱼化寨娃娃哨”是一种彩色的低温陶制玩具哨于方寸指尖精细捏制经过制坯、透哨、晾晒、烘烤、上色等十多道工序方能制作完成多以经典名著、历史故事、地方传说中的人物造型为主题兼有听音、观形两种美学感受。
泥叫叫技艺传习所创办人杨帆称自己1996年从西安美术学院一毕业便投入到泥叫叫技艺传承和艺术创作中。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非遗直到遇到了“花园乡村”小峪口村。他说:“泥叫叫这项非遗始终是和泥土打交道的,就应该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长安王莽小峪非遗乡集——古琴声声
漫步小峪口非遗乡集,循着阵阵丝弦之音,走进了万琴堂。
端坐院内、抚弦奏乐的,正是万琴堂的创办人——郭喜萍,广陵派古琴非遗传承人,师从李祥庭、张萌等多位古琴名家。万琴堂用公益教学的形式,向村民、游客讲授古琴知识。除此之外,她还计划着将万琴堂的教学逐步转移到小峪口村,将这里建设成自己理想中的琴人的精神家园、心灵的栖息之地。万琴堂的加入,为小峪口村非遗乡集这一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增加了一个新亮点。
长安王莽小峪的非遗乡集——关中秦腔脸谱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其表演形式朴实、粗犷、豪放,秦腔的喜怒哀乐表现在夸张地表演上,也体现在大红大绿的秦腔脸谱上。王莽小峪非遗乡集上,就有这样一间秦腔脸谱工作室。陈耀武,陕西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四代传承人,将秦腔脸谱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门框上的装饰是自己制作的脸谱艺术品,包括墙上、窗边、床沿都有他的精心之作,他还将脸谱画在抱枕上、画在包上、画在石头上,将脸谱与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进行结合,自制了秦腔月饼,烤制出的月饼上有着脸谱的花纹。现在陈耀武的秦腔脸谱工作室不仅成为了绘画学习、戏曲研究、秦腔交流的爱好者的乐园,也成为了小峪口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长安王莽小峪的非遗乡集——古老绘画唐流彩
唐流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绘画方法,唐代又称“水画”或“墨池法”, 创作方法非常独特,在水上作画,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作为唐流彩技艺的传承人,张双敏立志把这份技艺精深钻研,找到已逝去的中国味道,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回归到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
两年来,小峪非遗乡集吸引入驻了泥叫叫、木兰摇土织布、万琴堂古琴、关中秦腔脸谱、唐流彩拓画、古狮子收藏、秦岭大漆、长安制香等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起了4个非遗传承研习所、2个非遗传承研习课堂,先后举办了数十次小型非遗交流会,接待了20余次省市区及其他区县代表团观摩学习,小峪非遗乡集的非遗人才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成为了长安区乃至西安市、陕西省在乡村振兴探索中的一个突出典型,小峪口村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非遗乡集型业态示范村。